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术必备品格的要素之“创新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的美术教育和我国教育一样正在发生着蜕变,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征程,在这条路上,教学的关注点也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美术学科也提炼出了适合学科属性的五项核心素养,指导一线美术课堂形成了新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策略。美术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创意实践素养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因此,形成创意实践素养的关键在创新意识。研究清楚创意意识的内涵,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是促进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在一线课堂得到具体落实的基础和前提。
  一、创新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全过程的总和。意识作为动词,是觉察和发现,是对主体活动的注意和反映。创新意识早在三维目标时代就已经是教学的重点,作为人脑对客观世界中点、线、面关系和空间色彩关系的反映,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作为人脑的反映,创新意识是主体能动自觉地运用美术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其二,作为美术学习活动的结果,创新意识主要包括美术概念、技巧、类别、风格所运用到的美术思想方法及知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于一切美术学习活动过程之中。
  关于创新意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曾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问题情境是救人,救人需要知识和技能吗?司马光在情急中救人,知识和技能虽然必不可少,可是这些知识还需要沉着、冷静等心理品质,排除恐惧、慌乱的心理,成功地将缸砸破,实现救人。”显而易见,知识技能是下位,包含创新意识在内的核心素养才是上位。在学校,每个学生都会接受美术教育,但是,毕业以后会逐渐淡忘关于美术的知识。然而,不管这些学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接受过美育的熏陶,骨子里对于美的感知就会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之中,反映在其对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态度。这种忘不掉的美术知识作用于学生的一生,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喜欢用美术的视觉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是一种植根于学生内心的终身美术素养,是一种无须提醒的自觉思维,即创新意识。因此,通俗地讲,创新意识是主体自觉地从点、线、色彩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视觉认识、改造生活的一种头脑和思维,能自觉地指导、调节、监控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使其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清晰的方向、准确的预见。
  美术创新意识深深植根于美术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思想方法逐渐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被固定下来,形成创新意识,再进一步内化上升为创新精神,通常包括初步的线条意识、形状意识、色彩意识、空间意识、明暗意识、肌理意识等,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例如:在生活中,学生每月会轮流更新班级的板报,负责出板报的学生接到任务后,每一次都会费尽心思,力求更新一期最棒的板报。当问其如何才能出一期非常漂亮的板报时,学生往往会列举许多具体的内容、角花装饰的构思,却很难用美术语言进行概括和描述。
  板报更新看似是文字内容的更新,实则和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文字的呈现需要借助美术装饰个性地呈现出文字内容,使文字更加具有视觉性,更加美观。稍加分析,可知更新板报蕴含着如下的美术创新意识:其一,空间意识:板报长宽的比例、块面分割、大标题和小标题内容的穿插;其二,色彩意识:根据板报的主题内容选择贴近内容的色彩,在国庆节、元旦节选择暖色调,在清明节选择冷色调;其三,肌理意识:选择合适的表现材料表现板报,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肌理感受,如粉笔、水粉色、彩色纸等。
  美术具有得天独厚的工具价值,特别是如今人们处于读图时代,各行各业对美术的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公益性还是商业性的宣传、推介包装,都更加凸显美术的优势,连许多过去与美术关联性不大的领域也需要借助美术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视觉问题在本质上都是美术问题,这种认识本身就是美术创新意识逐渐升华的结果。
  二、美术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美术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化”的过程,就像学开车一样,只有在真实的道路上才能学会开车。
  学习美术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美术,不如说是学习艺术化的过程,艺术化是美术创新教育思想的核心。艺术化美术活动的学习又可以分为分析思考和尝试探究:分析思考是指由具体的问题到美术创新的转化过程,即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探究就是鼓励激活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尝试一切可以使用的方法,综合运用,达到解决问题的预期结果。这两个维度的艺术化思考实践过程构成了培养学生美术创新意识的两个策略。下面,我就从“分析思考”和“尝试探究”这两个维度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对美术创新意识的培养的两个策略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策略一:分析思考
  美术具有人文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及时分析思考,让学生逐步尝试从美术的视觉看生活和世界,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
  例如:生活小设施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报刊亭、垃圾箱、导向牌等在学生的身边无处不在。由于太过常见,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设施。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这些小设施作为分析思考的由头,引导学生将这类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美术创新问题,对于学生美术创新应用意识的形成是一种很好的启蒙,将有效激活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逐步养成运用美术思维看问题、分析、思考的思维习惯。
  通过播放生活小设施的课件,指引学生留意这些小设施的造型結构及色彩,并根据生活需求重新布置设计任务,要求学生不断分析思考,寻找需要改良的不足之处及改良的方法,启发学生从使用者的角度体验这些生活小设施的便利和思考有待改进之处,能使学生萌生设计改良的欲望。
  分析思考是学生美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将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植入具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多关注生活。然后,学生通过探索、比较,采用类比、求异、大胆想象等方法对对象进行设计改造。
  (二)策略二:尝试探究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切可以塑造的媒介进行作品的创造。线描画、蜡笔画、水墨画、版画等绘画形式各不相同,它们的表现工具和绘画风格也各有千秋,在学生看来,这些绘画形式往往彼此孤立,没有联系。只有引导学生尝试探究不同表现形式,才能融会贯通,形成美术创意意识。例如:在学校的科技文化节中,需征集学生的才艺作品。学生的才艺作品一般都是平时参加各种辅导班的习作,是一些重复训练基本功的作业,没有创新的内涵。因此,可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技法,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全面进行创意表达。
  首先,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选择征集作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平面描绘中,有的学生喜欢素描、版画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手工制作中,有的学生喜欢泥塑、折纸等表达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善于表现的方式,让学生乐于尝试探究。
  其次,鼓励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集众家之长,弥补个人能力的短板,齐心聚力,尝试表现主题类作品。如,启发引导学生将平面的报纸进行卷曲,得到数量众多的圆棍报纸,利用这些圆棍报纸进行连接组合,由于基础元件充足且学生齐心协力,最后完成的作品非常高大震撼。
  最后,可鼓励学生发挥每个人不同的长处,融合多种表现方法进行探究性尝试,在立体的作品上画画,在平面的画里局部掺入微立体效果,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学生的美术创新素养植根于美术学习创作的全过程,但不是一招一式的美术知识和技巧。美术创新意识往往在集体的气氛和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注:本文为扬州市“十三五”教育规划农村专项课题“环保教育主题下美术创意手工课程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G/18/N.03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林 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7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