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机耕地机械及应用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农机耕地机械的使用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同时由于存在着多样性而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在.直沿用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栽培方式下,通过深耕与翻土,使土壤中的作物残茬与遭受破坏的表土层进行深翻,不仅能够在疏松土壤的过程中积蓄水分与养分,使已经经过长时间恢复的底层土壤被翻到地表,还能有利于进一步消灭杂草与病虫害,从而优化与改善农作物生产环境,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1 农机耕地机械的应用现状
   在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中,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农机耕地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实施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农机耕地机械无论是进行土壤疏松与翻覆,还是将其压实至适宜耕作的密实度,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农业机械推广与普及中却存在着明显问题,无论是对于指导农民进行农耕机械的正确操作与使用,还是进行机械维护,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实际性问题,而且只有在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基础上,方能促进农耕机械的专业化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此,在进行农机耕地机械销售时,不仅需要加强对农耕机械正确操作与使用的专业性指导,还应将浅显易懂的维护保养方法传授给农民,使其在掌握具体操作步骤下,使用正确操作方法发挥出农机耕地机械的强大作用,由此既能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还能由此降低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农机耕地机械的具体应用
   2.1 铧犁耕地机械
   在农耕中铧犁机的应用历史是最为长久的,而且应用技术也相对成熟与完善,不仅用于耕作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且还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铧犁的构成主要包含主犁体、牵引悬挂的构件、辅助行走的构件和讲节耕种深度的构件。在此系统中,主犁体是其中的关键性装置。铧犁工作原理是利用犁体的曲面来进行土壤的翻切、打碎、翻扣等操作来实现耕作操作的。铧犁耕作操作的具体实施,需结合农业生产中的相应需求来完成的,因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了可以达到不同标准的全新类型的犁,如栅条犁、双向犁及高速犁。铧犁在实施耕作操作的时候,重点是靠犁铧及犁臂所组合成的犁体来对土壤实施入土、切割、碎土、翻土等操作,由此达到表土与底层土的互换目的。参照犁体曲面结构的性能与参数,可将犁体曲面划分成通用型、碎土型和翻土型。翻土型犁体曲面,其起土的角非常小,犁胸位置平缓,翼部位置扭曲度突出,能够上升的最大限度可升至土垡翻扣。因此,这类犁可用来开荒、铲除杂草和消灭病虫害。然而,碎土型犁的犁胸位置较陡,翼部直立,较适合土垡的上压和下翻,实现破碎的任务。因此,这种犁型更适合用在土质较好,并且杂草小的地域进行耕作。
   2.2 圆盘犁耕地机械
   圆盘犁与铧犁有所不同,圆盘犁可以把球面圆盘用作工作部件的一种耕作工具,圆盘犁工作原理是靠重力来达成入土。然而,其入土性能却比铧犁差,对于土壤所形成的摩擦非常小,翻垡和覆盖力都相对较弱,但不可否认其切除杂草效率却优于铧犁,非常适用于黏性强的土壤和开荒,虽然与铧犁相比造价相对较高,但在运行时,通过犁片的旋转来对土壤实施翻耕,具备坚固耐用、调整方便、不缠草等优点,并且还可以将作物茎秆切断,以及进行土壤碎石压碎等操作。圆盘犁通常都是与农用拖拉機进行三点悬挂配套连接,犁的耕深调节主要靠拖拉机液压系统的操纵手柄来进行,与本圆盘犁配套的拖拉机液压系统的耕深调节方式可采用力调节或位调节各种方式。调节拖拉机操纵手柄的位置,即可改变犁的耕深。与此同时,可相应调节圆盘犁弹簀调节杆上的调整螺母,以改变尾轮的高度位置和压力,以使前后犁体耕深一致,并改善犁的入土性能,保证耕地质量。
   2.3 凿犁耕地机械
   凿犁还被称为深松犁,其工作的主要部件是,凿齿式的深松铲,通常这一部件都会装置在机架后端横梁上。凿齿是通过挤压力量来对土壤进行压碎操作,然而,凿犁并不具备翻垡功能。深松机械是用来调整土壤耕作层结构的,由此达到积攒水分,强化土壤肥沃度及松软犁底层土、使土壤熟化的功效,每台深松机其可结合结构与作业能力来划分为鹅掌式、振动式、凿式、翼式等。深松机结构是由深松铲、深松轮及深松机机架等构件所组成的。深松机在进行耕作操作的时候,会经常使用全面式的深松方法。然而,有的时候也会应用分层深松法,分层深松操作时,土壤阻力会相对较小,可以有效保证耕作质量。在进行深层深松的时候,可以选用鹅掌深松铲,之后再用凿形铲进行翻耕。这一操作过程可以使土地深耕达到25~30厘米的深度,且在良好发挥二者优势作用下实现了最大程度底层深犁。
   农机耕地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既是农业生产的需求所在,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当前的机械应用方面,既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正确使用与操作方法的专业性指导,同时还需要科技人员不断地进行创新突破,由此推动我国农机耕地机械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3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