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耕地质量评价是实现全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的有效措施,能够为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等提供有效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
  [关键词] 耕地质量;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8-58-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不断扩大,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用地分等是以适应当前和以后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安排的,对加强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向管理、建设与保护非常有利;在数量管理上实现政府的管理权为主,并向着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管护三者相互协调管理方向转变,逐步建立起检测耕地质量等级的调查评价制度体系以及耕地产能的年度报告等,为加强耕地质量的管理工作以及提升耕地资源的保障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尽快落实占用耕地的相关补偿制度,实现区域间耕地占补平衡,为核算耕地的生产能力、实现农用地流转以及保护基本农田提供依据[1,2],其研究成果将会被应用于农田保护、土地整治及耕地占补平衡等工作。
  1 应用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
  通过农用地的分等方法让农用地形成质量等别体系,从而能够在农用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得以直观体现,在总体上掌控农用地的综合质量分布情况,为划定农田保护区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撑[3]。
  根据农用地实际自然质量等因素,参考基本农田的保护数量,将其中实际自然质量不高的耕地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划分能够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中对于耕地质量的限制。因为分等单元图斑和耕地现状是相互对应的,所以可以通过分等单元的屬性来了解不同耕地的自然属性与自然质量等参考指数。在同一个区域内,可以通过排序自然质量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耕地间的优劣顺序。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应该首先保护的是自然质量等别指数大和自然质量等别低的耕地,所以质量划分难题可以利用农用地的分等成果圆满解决。
  农用地分等技术中的自然质量等别指数解决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于布局安排要求的难题,其中分等单元图斑能够直接定位到某一块具体的土地。实际工作中要依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情况等多层次的要求,综合考虑如何设定以及调整后期布局,在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同时,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用地空间,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对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与迎合度。
  对于区位条件较好、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难度大的县级城市附近,可以适当地减少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对于区位条件不高,但土地资源占有一定优势,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有很高保证的地区,可以适当地增加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其中,调减的乡镇要按照土地面积标准进行相应补偿。
  根据农用地的分等定级结果可以完成对农田保护区的基本划定。划定过程中还可以分析耕地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类耕地的后备资源分布情况、数量情况及今后可开发、可复垦的综合数量,还可以分析土地利用的现状,根据相关布局的要求,将以上内容勾绘在农用地的分等图上,并对其面积进行初步量算。划定过程中要按照耕地质量高低进行有序划定,刨除高质量耕地、预留城区所用地以及城镇建设占地,其余统统规划为基本的农田区,其中还要去除坡度高于25°的退耕还林土地,直至达到预定的土地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农用地的分等成果构建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体系。第一,要加强耕地的占补质量管理工作,给耕作层的土壤给予保护;要求合法利用基本农田进行建设的相关单位,要将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让其重新用在新开垦出的耕地资源上,或者对劣质地进行改良[4]。第二,要严抓土壤的定位监测,实时掌控地力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土地等级的不同设立定位监测点,对土壤地力展开动态监测。第三,要鼓励秸秆还田以及增施有机肥,完善耕地质量。第四,要宣传平衡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工作,以保护农田区域的生态环境。
  2 应用在土地整治工作中
  土地整治工作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对农用地进行分等的成果能够为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5]。依据农用地的分等成果,挑选其中自然质量不高但利用等级与经济等级较好的区域进行一定整治,为土地整理的项目立项带来可靠依据,并为土地整治的相关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具体地,土地整治工作中,农用地分等的成果可以应用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依据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多种指标,确定规划区域内土地在自然质量方面存在的差异,确定该区域种土地的自然质量与空间分布图。
  第二,对农用地进行分等的成果是确定耕地增产潜力和质量提升的依据。土地整治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调增有效耕地的面积,另一方面还要对单产潜力进行测算,并研究推动其改进的手段方法。
  第三,农用地分等成果可用于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可行性、土地初步设计与控制及土地验收等多个环节。
  土地整治规划环节中,根据农用地的自然质量等数据对土地整治的潜力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其中的中低产田,要确定耕地的增产潜力和其空间分布情况。
  土地的可行性分析环节中,依据区域内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分与自然质量等数据、土地的利用系数以及土地的经济系数等因素预测整治后的自然质量等别,并对其进行技术与经济等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根据以上可行性研究结果进行后续的项目初步设计环节,确定土地整治后可以达到的评价因素级别、土地经济系数、土地利用系数以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与土地经济等数据等,依次得出相对应的工程设计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确定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验收标准。
  土地整治工作结束后,要依据耕地自然质量的评价因素与权重指标来测算与评价整治后的耕地综合情况变化,包括评价因素变化、土地利用等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及土地经济等多项系数变化。对比整治项目前后土地资源的自然质量的变化幅度大小、利用等的变化幅度高低,综合评价土地整治项目的完成效果,可以让土地整治项目中心对地方区域内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际整治效果的有效监测与考核。   3 应用在耕地的占补平衡中
  耕地的占补平衡指的是市或区的人民政府、建设单位以及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等通过对土地的开发、复垦与整理等各种措施,对本区域内非农建设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补偿。耕地的占补平衡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第一,耕地数量的平衡。在确保120万 km2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整治等手段,开发耕地的后備资源,让耕地总量能够有所增加。通过耕地数量的平衡可以让不同地区的耕地潜力、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人口构成等因素密切相连;第二,耕地质量的平衡。应用增减挂钩方法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还要保证增加的耕地质量不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预防后期耕地质量出现降低。第三,耕地环境的生态平衡。即让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后备的土地资源以建立起优质土地资源生态系统为终极目标,规避片面地追求耕地面积的增加而让生态环境受到破坏[6]。因此,耕地占补平衡本质上指的是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及生态环境等多个因素相互协调发展的综合概念。在考虑不同土地的质量与价格等因素后进行农用地分等划分,分析农用地外部多种因素与其质量的内在联系,是将农用地质量实现等级化的基本过程。根据农用地的分等成果,可以进一步测算农用地等级的折算系数,从而完成耕地的占补平衡,让其不仅在耕地数量方面,而且在耕地质量方面双重保障耕地资源不减少。
  4 应用在土地工程平台的数据构建中
  大数据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正日益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利用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充分考虑人的不同需求和行为方式,将显著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效能与水平,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长远贡献[7]。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一个主要空间载体,人类在地球上所有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行为都离不开土地的支持。将农用地分等成果融入土地工程数据平台,可为土地工程信息化发展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对革新土地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国家的土地治理体系以及提高国家对土地的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土地工程实践、更多信息的挖掘以及决策提供一个基础的数据源,实现用科学的数据来支撑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发秀,段正松,陈兰康,等.广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有关问题探讨与建议[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2):4-6.
  [2]钱凤魁,王秋兵,韩春兰,等.应对新一轮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成果检验研究[J].土壤通报,2014(1):6-11.
  [3]王雨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289.
  [4]周怀龙,龙回仁.耕地保护应数量质量并重:访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J].国土资源,2011(7):14-15.
  [5]员学锋,王康,吴哲.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现状及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5(10):191-195.
  [6]王志杰,何立恒.建设用地动态监管理论框架与技术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1):1312-1316.
  [7]孙增慧.土地工程大数据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与科技,2018(8):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