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唱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必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能够体现一个群体的精神风貌,在学前教育中积极广泛地开展课堂合唱教学课,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合唱训练、接触多声部音乐,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审美取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拥有完美的合唱,才能让学生在美好的歌声中开启智慧,才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堂;合唱;发声;声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下的合唱教学多见于艺术专业院校,学前教育中音乐课堂一般会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歌唱教学,合唱教学一节课的难度还是挺大的,因为合唱歌曲要求高、难度大,在教唱上需要精心准备。其实,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能够体现一个群体的精神风貌,在学前教育中广泛地开展课堂合唱教学课,让学生接受正确积极的合唱训练,更多地接触多声部音乐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审美取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课堂合唱教学又有别于正规合唱团的合唱训练,合唱团都是精挑细选的歌唱成员,不存在歌唱技术的问题。而学前教育中,课堂合唱受到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学生嗓音条件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标准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良好的艺术教学过程,环节安排要紧凑合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课堂合唱。
  一、课堂合唱的发声练习
  歌唱本是抽象的学科,看不见摸不着,如果讲得太复杂或者太专业,学生都会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因此教师应多使用比喻的方法把抽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如抬头挺胸,肩膀打开,下颏微收,笑肌上抬,用手摸牙关,口腔呈“半打哈欠”的状态。练声从中音区入手,先用开口音“a”,声音自然圆润,音量不必过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再加入跳音、闭口音,逐步升高音区。
  发声练习应具有目的性,不是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的,教师先要自己明确,今天我们为什么练这个母音,练它要达到什么目的,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练声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灵活地变换母音。比如,原本练习“a”是想要学生打开喉咙的,但是很多学生出现漏气的问题,那就要改练“i”,从而集中音色。教师对学生的声音要求不要过高,学生不是歌唱家,主要是调整学生的身体状态,使之积极兴奋,声音质量自然会得到改善。
  在练声过程中,可适当加入控制声音强弱的练习。先让学生看懂教师指挥的手势是由强至弱,还是由弱至强,还是强后突弱,然后慢慢学会用气息控制声音,根据教师的指挥控制音量,为以后的歌曲艺术处理做好铺垫。
  在课堂合唱中,不能把发声练习看作是独立的模块,发声练习是歌唱的基础,它和歌唱密不可分,因此,必须把发声练习中的经验所得(身体的状态,声音的要求)运用到歌唱中去,必要时可先用适合的母音带唱整首歌曲,然后再用演唱母音的状态去演唱歌词。同样,发声练习的内容可根据合唱歌曲的内容改变,从而起到辅助合唱的作用。比如在合唱《茉莉花》中,歌词本身押韵就是“a”,那就多用“a”母音练声,而《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欢快活泼,歌词多“哩”,在练声時就多用“Li”唱跳音,总之,要让发声练习为我们的歌唱服务。
  二、课堂合唱的内容选择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选择作品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嗓音特点来做选择。部分学生的音准、节奏、乐感以及歌唱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能唱个单声部对他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多声部的,还有变化音之类。再者音乐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加上歌唱之前的发声练习,真正合唱的时间就不多了,如果作品太大、太难,可能要花上很多课时,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因此,建议选择只有两个声部的经典合唱歌曲,比如《念故乡》《欢乐颂》《踏雪寻梅》等,歌曲旋律动听,声部简单和谐,既可以实现合唱教学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选曲一定要扬长避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三、课堂合唱的声部练习
  课堂合唱的声部练习最初要涉及的就是分声部的问题,如何划分声部?划分声部的标准时什么?专业艺术院校都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分声部:男高、女高、女中、男低等。而学前教育中合唱显然做不到这么专业的区分,因为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在我校目前只招收女生。因此,课堂上声部划分只能按课堂座位划分,左边的同学唱高声部,右边的同学唱低声部。人的声音先天有别,只有顺应它去训练,演唱水平才会提高。在划分声部时应以音色高亢嘹亮的为高声部,音色丰满厚实的为低声部,也可挑嗓音条件好和音准好的学生来充实低声部。
  由于合唱中各声部所处地位与功能不同,所以应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突出主旋律,但各声部线条应当清楚。有教师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让全部学生都一起先学低声部,当对低声部旋律掌握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再学习高声部的旋律。如二声部歌曲《念故乡》,我在教唱的时候,先教唱低声部,谱例如下:
  这一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发展和声思维,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只有学生将所有声部的旋律都掌握,在两声部都相互了解其艺术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调节自身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聆听,而且要学会在合唱训练中相互聆听,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课堂合唱的艺术处理
  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对合唱作品的音准、节奏等掌握无误的情况下,想要更进一步地表现歌曲,必须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了解合唱歌曲的创作背景,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一首合唱歌曲的处理与表现方式,主要表现在速度、力度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绪与内涵。作品中会给出速度和力度要求,但学生的歌唱基本功不太扎实,所以歌唱难免出现以下问题:慢速时气息流动困难,快速时段落又感觉搭不上气,弱的音量常显得很虚,而强的音量又使得嗓子用力过度。因此,此前谈到的在练声过程中适当加入控制声音强弱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之,学前教育中合唱教学是一门集体的合作艺术,是音乐教育中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实施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开展合唱教学了。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合唱是“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无论他或她也许多么有才能,在这方面每个人的工作都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就能毁掉一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经过严格而科学的训练,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另外,合唱中既能学到乐谱知识,又能学会做人的道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最适合音乐教学的形式之一,所以合唱应该被每一个学生、教师所重视。
  参考文献
  [1]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4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