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对植物进行病虫害处理时也更加注重生态化、无公害。其中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无毒无害、不污染自然环境且具有高效特点的病虫害处理手段,在现阶段植物培养种植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就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现状展开论述,提出有效的應对措施。
关键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15012
引言
引发植物病虫害的因素多种多样,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效果不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等。因此,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促进我国绿色植物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1 现阶段生物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我国绿化事业凸显成效,但在这一过程中,城乡环境与自然植被不断改变。由于外市植物市场的经济性及本地物种的缺乏出现了大量的外物引入现象,很多病虫害和微生物也随之迁移入侵,使得本土植物日益减少,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在使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预测不到位
部分地区在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时,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有着相对严峻的生物防治趋势,无法准确开展植物病虫害监测工作,不能及时将科研成果与植物生长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
1.2 效果不高
我国提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的时间较短,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存在力度薄弱、宣传不到位、防控无法落实等问题。缺乏领航的科技处理手段,使得科研开发与生产实践格格不入,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始终无法进入到正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民难以接受生物防治这种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应用的范围也不大。
1.3 宣传不到位
在广大农民心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消除植物病虫害的最佳途径,加之自然治理的疗效慢,普遍不好掌握,降低了他们的经济效益,由此降低了生物防治的知名度。
1.4 整体规划不成熟
在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时,没有适时匹配一套完整的防治方案,所制定的计划也缺乏联系,治理环节与植物的生长规律相违背;监管不够全面具体,盲目进行微生物实验,使得生物防治技术长期处于尴尬境地。
1.5 生防菌的繁殖差
在生物防治中,较常使用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真菌、细菌和放线菌,通过占领原菌所处的植物位点,与病原物相互竞争营养,抑制病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其中生防菌是使用的最多的一个菌种。在实验环境下研究的生防菌与植物生长环境有着较大区别,致使在施放生防菌后没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形成的菌落不足而降低治理效果。且在进行植物培养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各种农药或化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生防菌繁殖稳定性。
当前,应用生物防治解决植物病虫害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菌株等微生物防御策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能得到大力宣传使用的防治技术少之又少。归根结底还是虽然在实验室能获得抗性较好的生物菌株,但由于田间土壤pH、温度、湿度等的变化,应用到田间后会降低生防微生物的效果。
2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原则
植物病虫害的治理方法多种多样,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局限,要有效解决现有的植物病虫害侵扰问题,就要立足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防治方案,以有机调和生态环境为突破口,在地方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加强防治体系,从生态全体和产业总体出发,将监测预防放在首要位置,善于利用自然界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治理病虫害,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综合考虑环境、社会、产业、经济等因素,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努力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将生物防治技术提高到高效、安全、便捷的层面。
3 如何有效运用生物防治手段解决植物病虫害问题3.1 菌落的混配
针对生物防治中菌落繁殖能力差的问题,可选择添加外来物的方式来刺激菌落,如壳聚糖,这也是解决生物菌落发育不稳定,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良好策略。当前,对菌落混配手段的研究已趋于完善,具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PGPR菌株、GB03菌株等混配后用于植物种子处理,其治理效果是单独施放菌株的几倍,这也许是混配后的菌株所拥有的基因型和表现性与植物的生长阶段相适应,更有利于根部的存活。
3.2 与化学药物的使用
生物防治并非要完全消除病虫害,而是要在经济手段下将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最低,以此来达到获取效益的目的。化学治理一直以来都受到不同人群的争议,但不可否认这种治理手段的立效快、容易控制。如果能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可在满足环境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寻找到最好的治理病虫害的方式。适量的化学药剂可提高生物菌株的生命力和活力,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菌株与化学药剂药性产生的反应。
3.3 转基因培育
经过转基因培育的生物菌株有着更强的繁殖能力,且适应能力也较强好,能很好的与植物病虫害进行营养竞争。在转基因处理时,着重提高其抗性,并将这些抗性沿用到转基因植物中,经过多代选择获得更加稳定的抗病植物。菌株的抗性基因可谓是新一代生物药剂,不仅能降低污染还能改变遗传,增加抵御作用,提高竞争能力。
3.4 以激素治虫
利用真菌、放线菌来治理植物病虫害,具有很长的效益时间,也容易获得预期效果,推广价值也更高。从现阶段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来看,除了上述利用生物菌株进行治理,还可对植物土壤进行处理,或对植株使用喷雾、诱杀的方式,以激素来产生抗菌素,使其作用于病虫害。抗菌素可通过人工提取,一般选用昆虫激素,能让其获得较高的抗病性。
3.5 加大基础建设 生物防治讲究未雨绸缪,要结合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和植物生长规律来统筹规划生物防治的步骤,强化防治措施。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大投入,提高儀器监测水平,为搞好生物防治工程提供有力保障。根据我国对无公害农业和植物保护的最新要求,不断研发新型微生物农药,将其与生物菌株配套使用发挥最佳效果;建立以非化学防治为主的农作物防治体系,通过强化植物检疫工作从源头上杜绝病虫害的出现;要加大对生物实验室、标本室和仪器设备的建设力度,做好疫情应急措施,将病虫害预测控制纳入到生物防治工作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动生物农药的使用,改变传统化学药剂残留的影响,将具有多样选择性、生态安全性作为药剂混配的主要指标,逐步完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生物农药的应用比例。
3.6 重视科技研究
科研创新是保障植物持续生长和发育的关键,也是应对病虫害变异的最佳策略。地方政府、农业部门、技术研究部门、技推部门要协同起来,加大经费投入,组建一批高素质、有能力的微生物科研队伍,建立研究基地或工程中心,围绕地方主要产业和绿色植物品种开展微生物农药的研发。寻找到植物生长机理和病虫害作用位点,指导菌种选育,创新生物农药,更新药剂品种,积极推广适应性、经济性较高的生物防治工程。从预防工作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各种疑难技术,精准定位,将病虫害预测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检疫除害技术结合在一起作为科研重点进行深入探讨。
3.7 扩大舆论宣传
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研究,不断扩大科研成果的应用范围,让更多的种植户掌握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和核心技术,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在宣传形式上,除了电视、网络等媒体,还要开展各项实地试验活动,让群众切身体会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和影响,充分利用部门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有关微生物防治的防御措施并加以学习,鼓励他们应用最新技术来落实生物防治工作。
4 结论
生物防治技术是未来解决植物病虫害问题的关键技术,更是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切实研究并防控植物病虫害,认真分析生物菌株对病虫害的控制原理,提高认识,把握技术要点,掌握植物生长规律,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解决自然环境污染问题,在低成本、高效益、优良产品的目标下,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 窦宝峰.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5(08):10.
[2] 郭金涛,刘承普.浅谈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的内容体系[J].农业与技术,2017(16):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