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农业物联网及时逐渐成熟,并被应用到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主要对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且根据目前的应用效果,对未来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希望能够指引未来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330095
  1设施农业种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设施农业生产环境实现远程实时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对设施农业生产的环境、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等进行有效监控,根据其检测到的数据可以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实时调控,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有利于促进设施农业精准化管理,同时可以改善水、化肥等使用效率。
  在20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已经有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的案例,20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网络化、分布式控制的温室环境系统。日本四国电力集团利用以太网开始对温室环境通过嵌入式网络进行监控,并且能够做到监控实时的视频。美国生产了温室控制器,可以对6连栋的温室进行全方位控制,监控其环境。英国的无线系统公司,对温室花园安装了能够通风加热远程洒水的无线系统,该系统还具有报警的作用。希腊也将计算机应用到了温室环境和营养液的综合调控系统上。这些都是最早的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率先实现了设施农业种植的远程监控和调控,尤其是在温室环境方面,在20世纪美国的 Abacus128温室监控器就已经实现了温室环境的远程网络化监控。
  近几年的应用更是效果显著,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联网系统已经逐渐成熟,加州的 Norcal Har-vesting 草莓培育商在自己的培育基地用一整套的物联网系统对草莓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且这套系统可以根据检测到环境情况进行自动调控湿度和温度。目前这套系统已经被几百家温室和苗圃采用。这套系统除了在温室种植上,还被應用到养鸡场、冷藏库、烟草储存厂等。
  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水平几乎和国外同步,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种植结合起来的思想,就目前世界各国的应用形式来看,我国是在其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中,主要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方面体现在温室种植。物联网技术从温室的环境信息检测、温室作物的生长环境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上都起到了一定的应用。
  2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对与我国实现农业精细化和集约化生产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对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的设施农业种植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是改善我国农工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同时其应用也有助于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管理粗放型的方式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进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目前的应用上看,对于温室种植,物联网技术有效的通过温度、湿度、pH值、光、离子和生物传感器等设备,对植物生长环境进行有效监控,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温室的生长环境,对环境及时做出调控,保证农业作物的健康生长。除此之外,温度传感器在农产品的储存中也发挥巨大的作用,制冷机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实现自动调控温度,使温度维持在稳定的状态。
  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不久的将来,该技术可以被应用在农田、果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上,对植物生长的实时监控,以及能够准备掌握农业生产小
  环境内的光照、湿度、温度等,这些数据对与农作物的浇水和施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农业物联网技术设备也会逐渐成熟。其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也会伴随着农业市场的认可而得到推广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其应用应该因地制宜,以生产实际为基础,不能够冒进。对于目前的推广形式,应该从优先在农业基础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循序渐进的应用,并在推广实践中逐渐优化该应用方法,争取将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贾文珅,李孟楠,李雨,孟蕾,卢娜,韩平,潘立刚,王纪华. 物联网关键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探讨[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11):4401-4407.
  作者简介:
  李玉华(1969- ),女,河北保定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生产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