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茶树良种桂香22号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从特征特性、适制性、加工工艺、生化成分、栽培等方面综述了茶树良种桂香22号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桂香22号研究提供参考。桂香22号是由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从凌云白毫茶有性群体种茶园中采用系统选育法育成,适制红茶和绿茶,属于发芽特早、品质优、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的优良茶树品种。
  关键词:
  桂香22号;特征特性;适制性;加工;栽培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315031
  茶樹品种在我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茶产业的基础[1]。而茶树良种是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优质茶树良种的开发推广而开拓消费市场、创造产业升级的现象时有发生[2-3]。桂香22号是由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凌云白毫茶有性群体种茶园育成的。桂香22号茶树良种选育过程:1995[CD1]1998年对优良单株进行系统观察和鉴定;1999[CD1]2003年布置品比试验;2003年11月至2009年12月参加全国第3轮茶树品种区域试验[4]。于2010年获广西农作物品质登记证书。桂香22号制茶品质优,适制绿茶和红茶,其独特之处是生产的绿茶产品周年保持翠绿色和绿色,创制的名优绿茶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08年荣获广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桂茶杯”特等奖,获2006年广西首届“桂绿杯”银奖,获2008年广西首届春茶节金奖[5]。随着桂香22号茶树良种知名度的提升,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该品种推广种植面积高达9000hm2,主要在广西桂林、凌云、柳州、武宣及湖南等地[6]。本文对茶树优良品种桂香22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和生产桂香22号提供参考或依据。
  1特征特性
  11形态特征
  桂香22号属于无性系品种,小乔木型,特早芽种,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偏直立,生长势旺盛。叶片呈椭圆形,稍斜状着生,叶面平滑,叶色翠绿,叶身稍内折,叶质中等。叶长68cm,宽29cm,叶脉8对,花冠直径35~38cm,花瓣7瓣,柱头长13cm,柱头3裂,雄蕊高位,子房茸毛少。
  12生长特性
  在广西桂林于2月8[CD1]12日萌芽,2月18[CD1]25日1芽1叶开展。春茶芽叶翠绿,茸毛中等,1芽3叶百芽重70g。春茶1芽2叶干样约含茶多酚170%、氨基酸41%、咖啡碱34%、水浸出物432%。产量高,每667m2产鲜叶7025kg。适制绿茶和红茶。制绿茶,外形翠绿带毫,汤色碧绿,香气高锐,滋味浓而鲜爽;制红茶,色泽棕润,汤色红艳,花香高纯,滋味浓强鲜爽。产量中上,抗逆性较强。
  2研究进展
  21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对茶树良种桂香22号的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报道还较少。邓慧群等人[7]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良种配良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桂香22号茶树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于每年的10[CD1]11月或1[CD1]2月份,开沟茶行12~15m,沟深40cm,宽度60cm,放入基肥,每667m2施基肥1500~2000kg,将茶苗浆根,每667m2种植茶苗密度约4000株。为了确保茶苗较高的成活率和防止水土流失,种植时原梯平面高于沟平面5cm左右,种植沟呈“凹”形状。移栽完毕后,在离地面15~25cm处留外向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后期做好水肥管理。实现了尽早丰产、高效益茶园。王磊等人[8]为了研究茶园施用生物质炭及与有机肥配施对桂香22号茶树生长、氮素吸收及品质的影响,通过在茶园基肥中设置不施肥、使用普通复合肥、施用普通尿素等5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茶园中施用生物质炭能改善茶树生长环境, 促进发芽和茶叶生长及提升品质, 尤其以生物质炭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最好;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新兴的优质资源对于实现茶园化肥投入减量和茶树轻简栽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2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茶树品种,但加工工艺同样重要。由于加工制作者水平的不同,同一品种相同等级的鲜叶原料制成茶样,其品质也千差万别,因此,加工工艺也至关重要[9-13]。萎凋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生化变化,如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适当减少,促进香气物质的形成和转化,提高绿茶的鲜爽度等;同时,使叶质变柔软利于名优茶的独特造型的形成。是大部分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14-15]。干燥可以促使绿茶发生各种程度的生化变化, 形成茶叶不同感官品质以及能够将绿茶的含水率降至不易发生质变的要求,这个过程也是绿茶初制的关键工序[16]。为了优化优良茶树品种桂香22号制绿茶关键参数值,邓慧群等人[6]开展了桂香22号制绿茶过程中萎凋程度和干燥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萎凋叶含水量控制在70%~75%,初烘温度90℃,足火温度110℃时,所制绿茶外形翠绿、紧细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带花香、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亮,品质达到最佳值。为了进一步规范与提升桂香22号茶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及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邓慧群等人[17]对桂香22号编制了相应的标准化配套加工技术,对桂香22号制绿茶和红茶的鲜叶采摘标准及加工工序进行了规范,为促进该品种的规模化种植和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商品茶,深受市场欢迎。发酵是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核心,在时间、温度、湿度、pH、氧气等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特征,是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而发酵时间的掌握是把握红茶的品质[18-24]。桂香22号红茶在发酵时间为3~6h范围内,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样中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茶黄素含量逐渐减少,而茶褐素含量逐渐增加,茶红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茶汤颜色由橙红逐渐转变为红亮,青草气逐渐减少,甜花香增加,滋味逐渐转变为醇厚鲜爽。结果表明,桂香22号加工工夫红茶时,当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条件下,其最佳发酵时间为6h,其次为7h[25]。   23生化成分及叶片解剖研究进展
  茶树良种桂香22号1芽2叶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其茶花中氨基酸含量,1芽2叶中水浸出物含量与其茶花中相当;其全开展的花朵中黄酮含量及氨基酸含量均低于含苞待放的花朵,其水浸出物含量为全展开花朵含量高于含苞待放的花朵。桂香22号茶花中黄酮含量比尧山秀绿、桂香18号、桂绿1号和凌云白毫茶中茶花的黄酮含量高[26]。
  采用石蜡切片法和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茶树良种桂香22号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探索叶片解剖结构中表皮细胞、角质层、海绵组织以及栅栏组织等指标的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栅栏组织层数、细胞长度等与产量、适制性、抗逆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茶树品种生产力指数为31314,上表皮角质层厚度与尧山秀绿一样,在29~43μm之间,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为17μm,栅栏组织厚度921μm,含晶细胞相对其他品系丰富,抗高温干旱能力较强;角质层为39μm,属于抗寒性强的标志,在生产中表现较强的抗寒能力[27]。石蜡切片法为探索茶树育种早期鉴定,为生产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4扦插繁育方面
  茶苗扦插繁殖具有生长迅速、形状一致、保持母株优良特性等优点,是茶树种苗无性繁育的重要手段。桂香22号制茶品质优,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加,急需大规模繁殖良种茶苗,扩大该品种的种植面积。目前关于桂香22号茶树良种扦插繁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穗扦插和短穗长侧枝扦插方面的研究。为探讨新育成品种的无性繁育能力,邱勇娟等[28] 对尧山秀绿、桂香22 号、桂香18 号等3个茶树良种与福云6 号(CK1)和福鼎大毫(CK2)进行扦插繁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桂香22号茶树良种短穗扦插成活率与2个对照种相当,为 995%;长穗扦插成活率低于双对照种,仅为633%,但与双对照种成活率的差异不显著;短穗扦插根系干重029g,长穗扦插干重171g,长穗扦插根系干重极显著高于福云6号和福鼎大毫。
  为探索新育成茶树品种扦插繁育能力,以期达到快速繁育目的。采用茶树长侧枝扦插繁育技术对桂香22号等4个茶树品种进行扦插试验,以国家级茶树良种福云6 号作对照,结果表明,桂香22号的根系长度和一级侧根数与福云6 号(CK)相当,其扦插苗木成活率与CK相当;除桂香18 号外,桂香22 号、桂绿1 号和尧山秀绿品种的短穗长侧枝扦插均易于成活,出圃快[29]。
  25新种质资源创新方面
  杂交是目前茶树育种上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育种方法,也是当前茶树培育新品种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杂交能扩大和创造遗传的多样性,有目的地创造人们所需要的变异,获得符合人类生产要求的品种[30]。桂香22号茶树良种品質优,产量高,抗逆性强。与具有远缘关系的省外茶树良种杂交,以期创造出更多的变异的优质种质资源。桂香22号花粉生活力较高,为6915%,仅次于桂绿1号,比尧山秀绿、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等6个国家级茶树良种高。桂香22号分别与福鼎大白茶和福云6号进行正反组合人工杂交,福鼎大白×桂香22号组合比福云6号×桂香22号的结实率率高,高出85%,说明桂香22号与福鼎大白的杂交亲和力比福云6号强。福云6号×桂香22号杂交后代的单果重、果高、果径均超过父母本,但差异不显著。初步得出尧山秀绿(父)x桂香22号(母)组合的杂交果实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各项指标均超过父母本,差异显著[31]。
  3小结与展望
  桂香22号茶树品种属于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特早芽种,适制绿茶和红茶,制茶品质优。近年来,关于桂香22号茶树品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工、扦插、生化成分等方面,对桂香22号制白茶和乌龙茶,以及深加工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晏嫦舒,李家贤,金孝芳,等. 广东茶树群体品种品质成分差异初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9-42.
  [2] 覃秀菊, 陈新强, 诸葛天秋, 等. 茶树良种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及对策[J]. 广西农学报, 2006, 21(5): 40-42.
  [3] 周静峰, 汤茶琴, 徐德良, 等. 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苏茶120选育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6): 194-196.
  [4] 覃秀菊,韦静峰,苏敏,等.桂香22号等茶树新品系选育研究初报[J].试验研究,2004(4):2-3.
  [5] 邓慧群,罗小梅,诸葛天秋,等.茶树新品种“桂香22 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广西农学报,2015,30(1):61-62.
  [6] 邓慧群,陈佳,韦柳花,等. 桂香22号茶树品种制绿茶关键技术试验[J]. 中国园艺文摘,2018(4):23-25,62.
  [7] 邓慧群,罗小梅,诸葛天秋,等. 茶树新品种“桂香22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 广西农学报,2015,30(1):61-62,63.
  [8] 王磊,刘秋凤,苏敏,等.生物质炭及与有机肥配施对桂香22号茶树生长、氮素吸收及品质的影响[J]. 热带农业科学,2018,38(6):18-24,48.
  [9] 陈志雄,张稚秀。林室佳.传统制法与现代制法对乌龙茶品质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06(3):14-16.
  [10] 黄福平,陈荣冰,陈伟,等.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品质及其香气 组成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01,16(3):28-34.
  [11] 苏建月.坦洋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初探EJ3.茶叶科学技术,2003(4):35-37.
  [12] 张方舟.乌龙茶做青技术关键[J].中国茶叶,2006,28(6):16-l7.
  [13] 谢芬,郝志龙.闽南闽北乌龙茶加工艺对比[J].福建茶叶,2006(1): 21-22.   [14] 黄鉴舜.鸟龙茶萎凋的物质变化与品质关系[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18):467-471.
  [15] 陆德彪,童启庆.茶鲜叶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特点初探[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9,25(2):179-182.
  [16] 刘飞,王云,李春华,等. 茶叶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6):210-215.
  [17] 邓慧群,陈佳,黄婷婷,等. 桂香22号茶树品种标准化加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6):232-233.
  [18] 施兆鹏. 茶叶加工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9] 方世辉,王先锋,汪惜生. 不同发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04(2) : 19-24.
  [20] Obanda M,Owuora P O,Okab R M. Changes in the chemical and sensory quality parameters of black tea due to variations of felment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J]. Food Chemistry,2001(75): 395-404.
  [21] 汪开华,陈贞纯,屠幼英. 发酵程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2012,38(3): 168-171.
  [22] 陈椽. 制茶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16-321.
  [23]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76-178,195.
  [24] Asil M H,Rabiei B,Ansari R H.Optimal ferment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to improv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blaek tea[J].AJCS,2012,6(3):550-558.
  [25] 罗小梅,邓慧群,林国轩,等.桂香22号功夫红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J]. 西南农业学报,2015,28(5):2232-2235.
  [26] 甘春萍,邓慧群,陈佳,等. 广西优良茶树品种花与芽叶生化成分分析研究[J]. 大众科技,2012,14(155):205-206.
  [27] 覃秀菊,李凤英,何建栋,等. 广西茶树新品种品系叶片解剖结果特征与特性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0):36-39.
  [28] 邱勇娟,覃秀菊,罗小梅,等. 广西新育成品质扦插繁育试验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2007(3):11-13.
  [29] 邱勇娟,藍艳,赖兆荣. 新育成茶树品种扦插试验研究[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8):50-51,72.
  [30] 陈亮,虞富莲,杨亚军,等. 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6.
  [31] 罗小梅,韦柳花,林国轩,等. 桂香22号等茶树良种杂交亲和力及杂交果实性状调查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6,29(12):2800-2805.
  作者简介:
  韦柳花(1983-),农艺师,研究方向:茶树育种;
  陈佳,女,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茶树良种选育、茶叶加工及茶树良种繁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