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树州杂多县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以及卫星云图产品,对2016年7月5日玉树州杂多县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新疆冷槽和低空西南气流交汇是这次短时强降水的主要诱发系统;θse≥80℃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能量条件;强降水过程期间杂多县位于比湿7~8g/kg及rh≥80%以上的高湿区;高低空的垂直上升运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为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关键词:玉樹杂多;强降水;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30071
  引言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受西南季风影响较明显,同时由于青藏高原本身作用,造成这一带低涡和切变活动比较频繁,而且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升高,有利于对气流抬升。强降雨是我国夏季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极易引发洪涝、垮塌、泥石流等直接或次生灾害。本文将利用2016年7月5日短时强降水过程期间天气环流背景、地面形势、探空曲线、水汽条件及各物理量场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为预报玉树地区强降水天气积累经验,同时对以后相关过程预报指标进行探索研究。
  1 高空形势分析
  降水过程前期,玉树受槽控制,处于584线边缘,为一致的西南气流影响中,孟加拉湾大量暖湿空气沿584线边缘西南气流源源不断输送至青海,充沛水汽供应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冷空气活动情况看,2016年7月5日20:00—6日08:00新疆受西风带冷槽影响并引导冷空气东移到青海中部,与南上暖湿气流相遇,在玉树州形成切变,导致降水天气过程。
  2 地面分析
  从地面分析上看,2016年7月5日20:00-6日08:00,24h变压青海省均为正变压,2016年7月5日20:00玉树地区24h变压在-1~2hPa,变温在-5~6℃,全州T-Td在2~4℃之间,各地湿度条件较好,有利于大降水出现。
  3 卫星云图
  由图1可知,2016年7月5日19:00开始,玉树州上空有明显对流云团发展,20:00杂多西部云团发展旺盛,随后云团发展壮大并东移,至21:00对流云团在东移过程中明显加强,此后系统稳定维持2~3h,在杂多造成短时强对流天气。此次降水主要云系就是对流云团。
  4 物理量诊断分析
  4.1 能量场
  2016年7月5日08:00 500hPaθse图上(图2),玉树南部θse≥80℃,在囊谦西南部存在一个θse为82℃高能中心,到20:00玉树南部θse≥86℃,高能中心在杂多以南为90℃;从29日20:00 500hPaθse分布图可看到,强降水期从玉树西南一直到青海东部为一明显的向东北方面伸展的高能舌,等值线向西南方向开口,这有利于能量向降水区输送和积聚。
  4.2 散度场
  从2016年7月5日20:00散度场(图3),500hPa青海省西部处于辐合区,东部都在辐散区,在中部存在一个辐散中心。400hPa~250hPa除海西西部以外,青海省其余地区均为辐散区。由此得出,高低空配置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降水形成。
  4.3 水汽分析
  分析2016年7月5日20:00 500hPa比湿,青海省比湿条件较好,尤其玉树地区在7~8g/kg,湿度条件较好。5日20:00 500hPa水汽通量场,青海省处于水汽辐合区,玉树地区处于4~8g/(cm·hPa·s),水汽供应更强盛。
  5 T-lnp图分析
  根据玉树南部地区附近5日20:00探空曲线TlogP图(图4),分析玉树探空曲线可知,整层湿度条件较好,且CAPE值较大,不稳定能量值为895.8J/kg;500~350hPa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低层为暖平流,300~200hPa风随高度逆时针旋转,高层为冷平流,加剧大气层结不稳定,利于对流发生发展。
  6 小结
  500hPa新疆冷槽和低空西南气流交汇是这次短时强降水主要诱发系统。孟加拉湾大量暖湿空气源源不断输送至青海,为强降水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00hPaθse≥80℃高能区在玉树南部上空,20:00玉树南部θse≥86℃,高能中心在杂多以南为90℃。为强降水天气发生提供了能量条件。强降水出现比湿7~8g/kg及rh≥80%以上高湿区,落区与湿区基本吻合。强降水出现在对流云团发展旺盛阶段,高低空垂直上升运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思璇,张彤,郭俊延.柳河县2016年8月7日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J].乡村科技,2017(10):70-71.
  [2]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 .第4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60-560.
  [3] 姚学祥.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80-155.
  [4] 陈秋吉,梁宝荣,尹海燕 .北海夏季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92-98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