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ICU危重患者镇静和镇痛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对ICU危重患者镇静和镇痛的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以60例ICU危重患者为对象,就诊时间段为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30例实施预防与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镇静和镇痛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患者镇痛及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危重患者实施预防与针对性护理干预能起到一定的镇静及镇痛作用,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ICU危重;镇静;镇痛;针对性护理干预
  ICU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实施抢救及专门护理的重要场所,患者病情多数较为复杂,身体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剧痛与不适,无论是重度创伤带来的身体不适,还是手术后的各种抗感染治疗,患者都需要面临较大的痛苦折磨,使得患者的心理及身体都受到较大的伤害,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如烦躁、焦虑及抑郁等等,影响疾病预后的同时,也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难度,因此,针对ICU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起到镇静和镇痛效果,对于患者预后意义深远[1]。下面本文针对60例ICU危重患者进行研究,对我院实施的预防及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整理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以60例ICU危重患者为对象,就诊时间段为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30例实施预防与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22.8岁,最大78.9岁,平均年龄(41.28±3.67)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23.1岁,最大79.1岁,平均年龄(42.14±3.88)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定期辅助患者调整体位,加强各种导管的监测工作,对家属探视时间及次数进行严格限定。
  观察组预防及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组建专门的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培训工作,对患者的镇静及镇痛情况进行专业的护理。②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准确的评估,尤其是意识形态模糊,表达不清楚的患者,通过面部表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的疼痛情况正确做出判断,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③定时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护理,辅助患者定时调整期体位,适当抬高床头高度至患者舒服体位,对患者进行适当按摩,帮助患者肢体适当锻炼,防止静脉栓塞和压疮情况发生,定期检查各种插管是否安置妥善,及時对意识清楚,能表达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注意患者营养情况,加强营养的供给与补充。
  1.3观察指标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数字0~10 代替文字表示疼痛的程度,满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疼痛现象越严重。采用Ramsay对患者的镇静情况进行评分,总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真挺情况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年龄均数和病程均数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镇痛及镇静的评分结果对比
  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患者镇痛及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ICU患者一般都是病情危重,身体受到较大程度的创伤或者经历较大手术后的患者,患者一般经受较大的身体折磨及心理折磨,心理负面情绪较多,有些甚至不配合医护人员,放弃治疗,使得护理工作难以进展,影响疾病的预后,患者多数需要服用镇痛或镇静药物,但长期服药使得药物耐药性得以提升,对患者起到的作用有效[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预防及针对性护理,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对患者的镇痛及镇静情况进行专门的护理,定期组织培训,使得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同时,针对危重患者,及时给予精细化护理,帮助患者调整体位,注重导管的归置情况,经过精心护理后,患者的镇静及镇痛评分得以明显较少,情况得以好转。
  综上所述,对ICU危重患者实施预防与针对性护理干预能起到一定的镇静及镇痛作用,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京涛, 马朋林, 汪荣, et al. 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与镇痛:指南vs现实[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7, 3(4):241.
  [2]崔慧. 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应用镇静镇痛及针对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 临床研究, 2017,48(4):78-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6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