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程机械化背景下水稻生产环节劳动力与机械的替代弹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在勞动力价格上升的背景下,测算水稻机械化生产中劳动力与农业机械的影子替代弹性,为我国农业全程机械化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基于2015—2017年江苏省水稻种植户追踪调查数据,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对水稻生产中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影子替代弹性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比较各生产环节的替代差异并对其中原因进行探究。【结果】价格仍然是水稻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要素需求的重要调节指标;水稻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机械投入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全过程的平均替代弹性为0.33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替代强度逐渐增大;耕地、收割和播种(插秧)三大环节中劳动力和机械的平均替代弹性分别为0.384、0.358和0.315,播种(插秧)环节明显小于耕地和收割环节。进一步探究发现,在播种环节,农户选择节约劳动力的播种方式不是唯一,直播技术对机插秧有很强的替代性。【建议】合理调控农业要素价格,不断完善要素市场机制机制;应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形成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同时,在全程机械化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各生产环节对机械的差异化需求,根据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进行推广。
  关键词: 水稻生产环节;替代弹性;农业全程机械化;劳动力价格;农业机械;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中图分类号: S23-01;F32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9)02-0432-07
  Abstract:【Objectiv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ing labor price,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labor and machinery in rice mechanized production was estim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echaniz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Method】According to the induced technology change theory, the trans-log cost function model was used to empirically measure the shadow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betwe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labor in rice production, which was based on the tracking survey data of rice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17. And the substitu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production links were also compared, then the related reasons were explored. 【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ice was still an important regulation indicator for the demand for labor and machinery in rice produc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ubstit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and machinery in the rice production. The averag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was 0.331, and it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ime. The averag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labor and machinery in plow, harvest and sowing(transplanting) were 0.384, 0.358 and 0.315, respectively. Moreover, at the sowing(transplanting) link, the choice of saving labor was not unique due to the substitution of direct seeding technology to machine transplanting, which led to the substitution elasticity in the sowing (transplanting) link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plow and harvest. 【Suggestion】Therefore, the agricultural factors prices should be reasonably regulated, and the factor market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 The extension strength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hould be increased to form an effective substitute for labor force.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e differentiated demand for machinery in various production links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promote i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 rice production link;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whol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labor pric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rans-log cost function
  0 引言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持续增加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黄晨鸣和朱臻,2018)。据统计,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3%下降至2016年的27.70%;劳动力价格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以稻谷为例,其人工价格由2000年的10.44元/日上升至2016年的85.26元/日,按当年价格计算,16年间上涨了近12.32倍,年均增长5.74%。农业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价格上升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雇工难和雇工贵的困境。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当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上升时,农业决策者会减少相对稀缺昂贵的劳动力投入,而增加相对丰裕便宜的机械投入(林毅夫和沈明高,1990;Caloghirou et al.,1997)。在此背景下,2015年我国农业部从宏观层面提出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因此,从要素替代视角研究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替代关系,对于缓解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成本上升及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改善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查阅已有文献发现,关于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与机械替代关系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李红(2008)利用超越函数模拟分析1983—2005年我国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替代率发现二者存在替代关系,且认为1994年以后发生的替代有利;应瑞瑶和郑旭媛(2013)比较江浙两省的农业生产情况得出地形对机械的发展存在限制作用。有些学者集中于某一作物具体分析了劳动力与机械投入的关系,陈书章等(2013)基于全国省级小麦生产面板数据研究得出,小麦生产中各要素间存在较大的替代或补偿弹性;李谷成等(2015)利用13个产区的油菜生产数据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研究发现,油菜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在此之前替代效应并不明显;王晓兵等(2016)利用随机前沿函数对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得出,玉米生产中劳动力与机械投入呈显著的相互替代关系。也有些学者则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农业劳动力与机械间的关系,吴丽丽等(2016)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将劳动力价格作为内生变量分析得出,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农业机械对劳动力有明显的替代,郑旭媛和徐志刚(2016)、黄玛兰等(2018)也得到了相似结论;但马凯等(2011)基于CES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表明这种替代作用并不明显。另外,也有学者对不同农产品、不同弹性计算方法进行比较。Wang等(2016)比较了不同农产品间的Morishima弹性;闵师等(2018)基于不同估计弹性的方法比较了6种农产品的替代弹性,发现直接替代弹性和Allen替代弹性会发生低估,而Morishima弹性可较好地反映替代弹性。【本研究切入点】以往关于劳动力与机械间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而农业全程机械化目标的实现与各生产环节息息相关。本研究讨论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劳动力与机械的替代关系是对已有研究的补充。【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江苏省水稻种植户2015—2017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测算水稻生产中劳动力与农业机械的影子替代弹性,并对耕地、播种(插秧)和收割生产环节进行差异化分析,最后结合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实现路径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实证模型
  1. 1. 1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以往研究许多学者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来刻画要素间的替代关系,但郝枫(2015)指出在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替代弹性时,DES公式的使用有误,且即使修正以后仍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即该计量模型包含的解释变量过多,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容易导致估计量有偏。而以要素价格为自变量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能有效避免内生性问题,且其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同属于平方响应面模型,无需设定特定的生产函数形式(Stratopoulos et al.,2000)及任何前提假定,故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是研究多要素投入下要素替代的最优选择。本研究将参考吴丽丽等(2016)的方法,选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建立模型,其一般形式为:
  1.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于2015—2017年江苏省水稻种植户追踪调查数据,该调查共覆盖宝应、兴化、射阳和高邮4个县的20个乡(镇)、56个村。4个县地处江苏中北部,分布于里下河平原周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样本312份,剔除其中非连续性样本和缺少关键变量的样本,共计229个有效样本。
  1. 3 变量说明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主要包括各要素的投入和价格,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及研究目的,仅选择劳动力和机械两要素作为关键变量,具体变量名称及含义如下:
  (1)劳动力投入(L):水稻生产的每公顷用工量,包括自有劳动力和雇工的用工总量,以劳动者的有效工作时间表示,精确到工作日数,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資料汇编》的统计标准,一个工日按照8 h计算。单位:日/ha。
  (2)劳动力价格(PL):包含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价格两方面,前者用于核算家庭用工的机会成本,以其非农工作的日工资核算;后者指实际雇工的价格。单位:元/日。
  (3)机械投入(M):由于水稻种植户自购机械占比非常小,大多数是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机械投入,本研究用水稻种植面积表示机械投入。单位:ha。   (4)机械价格(PM):机械使用包括自有机械和购买机械服务两方面,为统一核算标准,将自有机械成本折算成机械服务费用,利用每公顷的机械服务费来衡量机械价格。单位:元/ha。
  (5)总生产成本(C):除土地成本以外的全部生产成本,包括每公顷劳动力成本、机械使用成本、种子、化肥和农药、排灌费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成本。单位:元/ha。
  (6)要素成本份额(S):投入要素成本与总生产成本之比。
  1. 4 统计分析
  利用Stata 12.0对江苏省水稻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成本份额函数进行回归,并计算和比较水稻生产全过程及耕地、播种(插秧)、收割3个环节中劳动力投入与机械间的影子替代弹性。
  2 结果与分析
  2.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看出所调查区域2015—2017年水稻生产的劳动力和机械使用情况,其中,劳动力价格呈逐年攀升趋势,日工价由86.18元上升至102.37元,上涨幅度达18.79%;机械服务价格虽略有上升,但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劳动力价格的大幅上升导致两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力与机械的价格比从2015年的0.48上升至0.57,说明劳动力相对机械变得愈加稀缺和昂贵,雇工难和费用高已成为农业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表1还可看出,水稻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投入逐年减少,3年间每公顷用工人数减少了约4.20个工作日,相反机械化程度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调查,样本地区耕地和收割环节几乎实现了100%机械化,播种(插秧)环节对机插秧的采纳率也逐年增加(表2)。表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促使农户改变要素投入结构,增加相对丰裕、价低的机械要素而减少相对稀缺昂贵的劳动力要素,以应对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冲击。农户这样的行为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相契合,也就是说,劳动力相对价格的上升会诱致农户做出要素替代决策,改变要素投入结构。
  2. 2 成本份额函数回归结果分析
  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即农业生产全环节机械化的实现,因此,在本研究中,除实证分析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之外,还进一步对生产各环节的替代弹性进行分析。根据实地调查情况,水稻生产过程先后经历耕地、播种(插秧)、施肥、施药、除草和收割6个环节,但考虑到使用劳动力和机械的复杂性,此处仅分析耕地、播种(插秧)和收割3个主要环节。
  对江苏省水稻种植户3年入户追踪调查所获取的229个样本的价格、投入和成本份额变量进行实证回归。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仅列出各年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成本份额函数回归估计结果(表3)。从表3可看出,各方程中lnPL、lnPM和lnL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除2017年机械成本份额方程外其余方程的调整平方和均超过0.800,处于理想值的范围,说明该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由DW统计量可看出广义差分法较好地修正了模型的序列自相关问题;而且各要素份额方程的βii系数均大于0(当j=i时,系列βii或βjj,表3中下划线的估计值为正),符合最小成本函数对要素价格非递减的要求。以上回归结果说明该模型的设定和变量的选择能较好反映江苏省水稻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因此,本研究将基于该模型回归结果测算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弹性和影子替代弹性。
  2. 3 替代弹性分析
  2. 3. 1 要素需求价格弹性 结合上述回归结果中的βii系数,由方程(5)可分别计算获得劳动力和机械的需求价格弹性(表4)。从表4可知,劳动力和机械在全过程和各生产环节的要素价格弹性均为负,即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量均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符合一般商品的特征。表明对劳动力和农业机械两种生产要素而言,农业生产者的投入决策仍然受价格杠杆的调控。因此,国家从宏观层面对农业机械价格进行合理调整,现阶段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从表4数值的绝对值来看,劳动力和机械的需求价格弹性全部小于1.00,表明水稻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需求均缺乏弹性,其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较缓慢。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弹性整体上小于机械,即相较于机械,劳动力需求对价格的敏感性更低,说明劳动力对水稻生产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刚性需求,尽管其价格在近年来经历了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但受到价格以外如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想要在短期内大规模地减少劳动力投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推进机械化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机械对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和易替代性,不断改良和完善机械设备和技术,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顺利有效替代,从根本上缓解劳动力价格上升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
  横向比较各生产环节可看出,播种环节的机械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几乎全部高于耕地和收割环节,由此反映出机械插秧(下文简称机插秧)的需求相比机耕和机收,受到价格因素的限制更多,其原因可能是目前水稻的耕地和收割环节几乎实现了机械全覆盖,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而机插秧尚在推广阶段。另外,价格通常是农户在技术采纳初始阶段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播种环节机械需求对价格的敏感性较高。纵向比较可发现,机械的需求价格弹性随时间减小,即农户对机械的需求受价格因素的限制越来越小,说明未来想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单纯的从价格层面进行调整效果可能不会非常显著,在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过程中还需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
  2. 3. 2 要素替代弹性 在机械和劳动力需求价格弹性的基础上,根据方程(4)和方程(3)计算得到机械与劳动力的影子替代弹性。替代弹性是衡量要素间替代关系的重要指标,若替代弹性大于0,则表明二者是替代关系;若替代弹性小于0,则为互补关系。从表5可看出,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均大于0,说明2015—2017年江苏省水稻生产全过程及各环节所投入的农业机械和劳动力均为替代关系。
  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水稻生产全程及各环节的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劳動力价格的不断上涨,江苏省水稻产区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逐渐增强。水稻生产者在面临雇工难、费用高的现状时,为降低生产成本、稳定农业收入,已开始大量使用机械来代替劳动力的投入,并且这种替代随时间不断增强。由此,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劳动力价格上升对农业生产而言并非完全无利,从实证结果来看,劳动力价格上升会诱致农户使用机械替代劳动力,且对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实现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劳动力价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农业全程机械化推进的一个契机。   其次,从生产环节维度来看,耕地环节的平均替代弹性最大,为0.384,收割次之,为0.358,播种环节最小,仅为0.315。说明水稻各生产环节劳动力与机械的替代弹性存在明显差异,相比耕地和收割环节,播种(插秧)环节的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较低,对水稻全程机械化实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合实地调查情况,该差异反映出机插秧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没有达到推广之初所预期的高采纳率。因此,机插秧作为一种有效的劳动力节约技术,同时是水稻全程机械化实现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但一直以来未得到快速发展其背后必然有重要原因。基于此,本研究将在下面章节进行探究和分析。
  2. 4 环节替代差异化的原因探究
  自2000年以来,机插秧首先在我国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推广,从技术层面来看,机插秧具有效率高、省秧田、省人工、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五大优点。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当劳动力相对价格上升时,会诱致农户为节约劳动力而增加对机插秧技术的利用。但从调查情况来看,机插秧在我国的采纳率及其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均明显不足。调查发现,在水稻播种环节,机插秧和直播是农户种植水稻的主要栽种技术,2015—2017年间机插秧的采纳率持续增加,说明机插秧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进一步对比发现直播技术一直以来都占有较大比重,其采纳率与机插秧的采纳率基本相近。也就是说,为应对劳动力价格上涨所引致的成本上升问题,除采用机插秧替代劳动力投入外,还有约一半的农户选用直播方式(表6),该栽种技术同样具有省工省力的优点,且价格相对较低,因此与机插秧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与机插秧相比,直播水稻存在难全苗、草害重、易倒伏三大难题,导致后期管理成本较高,所以一般中小规模种植户更愿意采用直播技术,而大规模种植户更倾向于选择机插秧。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播种环节中农户对劳动力的替代方式是不唯一,机插秧和直播技术均可作为其节约劳动力的选择。但对耕地和收割环节而言,农业机械是农户减少劳动力投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替代方式。因此,劳动力节约技术的选择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播种环节替代弹性较低的原因,即表明机插秧相对机耕和机收技术而言,对劳动力是非唯一性替代,其受到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冲击较小,从而导致其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也相对较小。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2015—2017年江苏省水稻种植户追踪调查数据,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对农业机械和劳动力间的影子替代弹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水稻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与劳动力投入呈显著的替代关系,与吴丽丽等(2016)、郑旭媛和徐志刚(2016)的研究结论一致。目前关于替代弹性方法的选取说法不一,尚无定论。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得到的弹性存在明显差异,闵师等(2018)计算得出粳稻的直接替代弹性为0.335,Allen替代弹性为0.475,而Morishima替代弹性为1.02;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得到的替代弹性也可能存在差异,Wang等(2016)、闵师等(2018)均利用198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计算粳稻的Morishima替代弹性,但结果却有所不同,前者为0.98,后者为1.02。因此,对不同研究得到的要素替代弹性做直接的数值比较大多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本研究计算得到的样本地区水稻生产劳动力与机械的平均替代弹性为0.331这一结论,尽管与已有研究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相同的趋势,因此该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参考性。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一方面,农业机械和劳动力的要素需求价格弹性均为负值,说明价格仍然是调节要素需求的重要经济指标,因此在调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时要充分发挥价格这一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强度在逐渐增大,说明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农业机械逐渐成为农户减少劳动力投入的首要替代选择,但目前来看替代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未来劳动力相对价格的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长久且不可逆,即机械替代将会成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稳定农业收入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因此,加速机械化进程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
  另外,与吴丽丽等(2016)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水稻各生产环节的替代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其中,播种环节的替代弹性明显小于耕地和收割环节,其差异是由于直播技术对机插秧的替代使得农户在播种环节对劳动力节约技术的选择不唯一所造成。说明劳动力相对价格的上升并不一定会直接催生农业机械使用率的提高,相反有可能会由于其他替代技术的存在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机械化进程。正如水稻生产中农户对直播技术的选择使得机插秧的采纳率尽管在缓慢增长,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该研究结果对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方向有一定指导意义。
  4 建议
  4. 1 合理调控农业要素价格,不断完善要素市场机制
  要素价格仍然是农户调节要素需求、进行生产投入决策的重要经济信号,因此要不断完善要素市场机制,形成有效的农业要素市场,促使价格有效反映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从而充分发挥价格这一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农户不断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 2 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对劳动力形成有效替代
  机械作为一种典型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在应对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冲击时,能有效替代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适当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积极推进粮食规模经营等措施普及农业机械化生产;而在机械化发展较薄弱的地区,应大力发展机械外包服务,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实现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
  4. 3 密切關注各生产环节对机械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的机械化
  在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的过程中,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促进其在更多生产环节、更多地区的应用和推广。同时需特别关注全程机械化实现的现实问题和条件,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机械化所需的匹配条件,根据不同环节的机械需求和适用特点,有针对性、方向性地进行推广,以破解我国农业生产面临谁来种地及怎么种地的难题。   参考文献:
  陈书章,宋晓春,宋宁,王济民,马恒运. 2013. 中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及要素需求与替代行为[J]. 中国农村经济,(9): 18-30. [Chen S Z,Song X C,Song N,Wang J M,Ma H Y. 2013.Production technology advancement,factor demand and alternative behavior of wheat in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y,(9): 18-30.]
  郝枫. 2015. 超越对数函数要素替代弹性公式修正与估计方法比较[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 88-105. [Hao F. 2015. Formuls correcttion and estimation methods comparison on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within translog functions[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4): 88-105.]
  黄晨鸣,朱臻. 2018. 雇工劳动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三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J]. 农业现代化研究,39(2): 229-238. [Huang C M,Zhu Z. 2018. The effects of contract-labors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grain production: Based on a survey data of rice farms in three province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39(2): 229-238.]
  黄玛兰,李晓云,游良志. 2018. 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替代弹性[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37-45. [Huang M L,Li X Y,You L Z. 2018. Impac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icultural labor investment on grain production and its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 37-45.]
  李谷成,梁玲尹,朝静,冯中朝. 2015. 劳动力转移损害了油菜生产吗?——基于要素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的实证[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7-13. [Li G C,Liang L Y,Chao J,Feng Z C. 2015. Did labor transfer harm production of rapeseeds in China?—Based on factor production elasticity and substitution elasticity[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1): 7-13.]
  李紅. 2008. 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的实证分析[J]. 农业与技术,28(2): 111-116. [Li H. 2008.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labor[J].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28(2): 111-116.]
  林毅夫,沈明高. 1990. 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一般经验和政策含义[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 10-18. [Lin Y F,Shen M G. 1990. General experi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hange in China[J].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2): 10-18.]
  马凯,史常亮,王忠平. 2011. 粮食生产中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分析[J]. 农机化研究,33(8): 6-9. [Ma K,Shi C L,Wang Z P. 2011. Analysis of substitution relation between rural labor and agro-mechanism in grain produc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33(8): 6-9.]
  闵师,项诚,赵启然,王晓兵. 2018. 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分析——基于不同弹性估计方法的比较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4):4-14. [Min S,Xiang C,Zhao Q R,Wang X B. 2018.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machines and labor i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comparison based on various elasticity estimations[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4):4-14.]   王晓兵,许迪,张砚杰,杨军. 2016. 农场规模、劳动力投入量与技术效率及其相关性问题研究[J]. 资源科学,38(3): 476-484. [Wang X B,Xu D,Zhang Y J,Yang J. 2016. The relevance of farm scale,labor input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J]. Resources Science,38(3): 476-484.]
  吴丽丽,李谷成,周晓时. 2016. 中国粮食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研究——基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 140-148. [Wu L L,Li G C,Zhou X S. 2016. The demand and substitution relations of grain production factors[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 140-148.]
  应瑞瑶,郑旭媛. 2013. 资源禀赋、要素替代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以苏、浙粮食生产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34(12):15-24. [Ying R Y,Zheng X Y. 2013. Resources endowment,factor substit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Example from food production in Jiangsu and Zhejiang[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34(12): 15-24.]
  郑旭媛,徐志刚. 2016. 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诱致性技术变迁——以中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为例[J]. 经济学(季刊),16(1): 45-66. [Zheng X Y,Xu Z G. 2016. Endowment restriction,factor substitution and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case research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16(1): 45-66.]
  Caloghirou Y D,Mourelatos A G,Thopson H. 1997. Industrial energy substitution during the 1980s in the Greek economy[J]. Energy Economics,19(4): 476-491.
  Stratopoulos T,Charos E,Chaston K. 2000. A translog estimation of the average cost function of the steel industry with financial accounting data[J].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6(2): 271-286.
  Wang X B,Yamauchi F,Huang J K. 2016. Rising wages,mechanization,and the substitution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Evidence from small scale farm system in Chin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47(3): 309-317.
  (責任编辑 邓慧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7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