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帮助他人,推動社会文明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开展的服务活动。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把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意向,特对志愿服务态度进行调查。
[关 键 词] 调查背景;调查统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040-02
一、调查的背景
志愿服务的精髓是奉献精神。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提高志愿者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社会活动能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德育、素质教育、能力培育的重要基础内容,参加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提高社会践行力。我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学生在与各类群体的接触中,通过不同层面的交流中增加对国情、民情的体验和感受,提高了理解力、判断力;通过志愿活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端正思想认识,拓宽视野。在推进志愿服务过程中深感高职生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志愿服务有特定的理解和需求,有必要通过调查进一步掌握实情,科学决策,增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一)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组织的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257人参加了校内的志愿者组织,占85.67%;有43人没有参加校内志愿者组织,占14.33%。说明高职学生通过学校组织和社团动员已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189人表示自己对本校志愿服务活动有了解,并常常参与活动,占63.00%;有22人表示有了解,但没有参加过活动,占7.33%;有89人表示不太了解,但有机会参加,占29.67%。
(三)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109人表示自己参加过5次以上的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占36.33%;有121人表示参加过3~4次,占40.33%;有27人表示参加过1~2次,占9.00%;有43人表示没参加过活动,占14.33%。这说明志愿服务活动尽管已经在学校开展起来了,覆盖面也达到了较高程度,但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开展还有不足。
(四)学生对志愿服务意义的认知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112人认为参加志愿者服务的个人意义是使个人服务意识观念得到提升,占37.33%;有102人表示可以使自己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实践,占34.00%;有65人表示有一定收获,但意义不大,占21.67%;有21人表示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学分,占7.00%。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是有正确认知的。
(五)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阻碍因素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226人表示参加志愿者活动过程中,主要的阻碍因素是时间因素,会与个人的学习生活时间相冲突,占75.33%;另外有36人表示主要阻碍因素是经济因素,占12%;有38人表示是其他因素,占12.67%。这基本符合学生实际,时间冲突是最大的阻碍。
(六)对学校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评价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32人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完善,非常有效,占10.67%;有226人认为比较有效,占75.33%;有42人表示不太有效,占14.00%。不难看出大学生对自己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清楚。
(七)参加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关于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还存在哪些问题,有102人次认为公认度不高,不被众人认可,占34.00%;有132人次认为参与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占44.00%;有78人次认为组织性不强,活动松散和繁杂,占26.00%;有68人次认为志愿者服务机制不完善,占22.67%;有56人次认为志愿者资金缺乏,占18.67%;有36人次认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执行力度不够,占12.00%。对此要有充分重视,大学生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必须兼顾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校条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能走过场,要精心组织、持续用力,确保搞一次成一次,搞得有声有色,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感到组织井然有序,效果明显。
(八)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诉求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156人次希望参加完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得到荣誉证书或荣誉称号,占52.00%;有135人次表示希望得到学校的评分奖励,占45.00%;有32人次希望得到亲朋好友、社会的鼓励和赞许,占10.67%;有63人表示希望得到一定的报酬,占21.00%;有53人次表示希望得到服务对象的衷心感谢,占17.67%;有216人次表示不求回报,占72.00%。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性质有清晰的定位,也提出了合理的诉求,对经常、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应当有所表彰,有所鼓励。
(九)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223人次表示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是希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占74.33%;有115人次表示是大学里要求参加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活动,占38.33%;有212人次表示是因为要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占70.67%;有198人次表示因为要扩充人际交往网络,占66.00%;有69人次表示是因为对志愿者工作好奇,占23.00%;有103人次表示是因为对今后找工作有益,占34.33%。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总体上是积极合理的,需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不能把志愿服务与其他交往活动等同,不能因为好奇而去参加活动。 (十)学生倾向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89人表示在活动内容上倾向于选择扶孤助弱类志愿服务活动,占29.67%;有23人表示倾向于扶贫开发,占7.67%;有76人表示倾向于社区建设,占25.33%;有112人表示倾向于大型活动,占37.33%。大学生年轻、好奇、爱动,应该更多地接受大型活动的锻炼,避免挫伤他们对社会美好感、正义感的活动,扶孤助弱活动一定要有所选择,避免形式主义;社区建设要有真内容,不能只是去打扫卫生。
(十一)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期待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23人觉得在志愿者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一周一次比较合适,占7.67%;有246人表示希望一个月一次,占82.00%;有31人次表示越多越好,占10.33%。这个结论非常一致,八成以上的学生希望一月一次,这也比较合理,太少了是形式主义,太多了影响学生的主业学习,一月一次比较合适。
(十二)志愿服务活动后的感受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232人次表示参加志愿活动后本人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境界有很大提高,占77.33%;有256人次表示愿意继续参加志愿者活动,占85.33%;有136人次表示希望在大学期间开展有关志愿者服务课程的教育,占45.33%;有12人次表示很累,不想再参加了,占4.00%;有17人次表示过于浪费时间,不能参加了,占5.67%。说明志愿服务活动总体上是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积极响应,取得了预期的宣传效果。但也要注意志愿服务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过于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休息。
(十三)志愿服务活动的不足之处
在接受调查的300人中,有87人次认为现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占29.00%;有62人次认为是缺乏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占20.67%;有178人次反映缺乏各种志愿服务的知识、技能,占59.33%;有134人次表示缺乏对志愿者的评价与激励措施,占44.67%;有162人次认为缺乏合适的服务项目占54.00%。这个结果反映了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志愿服务组织水平,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三、几点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意义重大,难度也大,精心组织好这项工作,需要足够的用心,强大的耐心。为此,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三点建议:
(一)因人制宜,强化引导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应有所区别。在组织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时,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尊重所在地区志愿服务资源的实际,也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主人的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多地提供选择余地,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成长需要而确定志愿服务活動的内容并持之以恒做深做实。
(二)注重实效,强化培训
知识和技能是志愿服务的前提,志愿服务并不是扫地站岗为主的无偿劳动,而是要体现大学生的知识性特点,鼓励大学生学知识技能,用知识技能,参加社会更需要的专业性志愿服务。另外,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本身的基本培训,让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解青年志愿服务的精神,让学生把志愿服务当作是一种内化主动的行动。最后,在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让学生懂得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志愿者的同时也可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争取投入,强化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经费不能摊派给大学生,而应该由学校在教育经费中合理安排,因为这也是大学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要争取志愿服务活动所服务组织、机构的支持,争取社会企业的支持,筹集必要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费。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安全保障与法律支持,让大学生志愿者得到法律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桐,杨怡环,杨秀汉,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以西安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6).
[2]刘莹.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湘潮(下半月),2013(5).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