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路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德育是师范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推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对师范院校育人工作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042-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师范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师范院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任务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和爱护学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有效转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必要性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1]。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的总称。师范院校传统的思政课程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等教学科目。新时期大学生的知识面宽广,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对话语权要求较高,学习、生活的个性化要求也非常高,传统思政课程体系教育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通识教育不能贯通融合,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意识地融入价值观教育,仅仅只是完成课堂专业教学任务,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无法紧密结合,思政教育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因此,需要牢固树立“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多方联动,多渠道开发育人资源,提升思政工作协同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
二、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路径思考
师范院校必须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思政工作路径,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合力育人的协同机制,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发挥师范院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课程思政”是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精神的有效探索,师范院校党委需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大学教育使命和大学精神,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立足校情,强化责任担当,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导责任。师范院校党委在“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认识清晰、科學谋划,应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总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方面提高认识、抓实落细、形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二级学院党组织在师范院校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落实党对学校领导的重要节点。师范院校要充分认识二级学院党组织的特殊重要作用,加强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履职能力,督促二级学院党组织积极推进思政育人工作,在“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教师深度参与是关键
首先,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对课程思政,我们应当牢固树立这样一种观点:专业教师并不是安排专门的授课时段进行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道德说教与政策宣讲,而是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授课方式,积极主动地挖掘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2]。专业教师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研究教学内容育人、教学过程育人、学习方式育人、教学评价育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落实育人目标。对教授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核心素养,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日常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等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中,发挥课堂育人实效。
其次,师范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政策方面对优秀人才引进给予支持,提升软硬件水平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同时提高待遇水平,为引进人才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加强新进教师培训,提升其课堂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修身立德,使其学会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最后,师范院校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领导队伍等队伍建设,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多点发力、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水平
师范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保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创新和转化教师话语体系,把书面、学术、报告式的语言转化成融合时代特征、贴近生活的语言。学生更容易接受生活的、大众的、现代的语言,坚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把授课内容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真正入脑入心、转化吸收,增进话语共通、思想共识、心灵共振。
首先,要集中力量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教材、研究方法,将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方法体系切实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体系、教学体系。
其次,要創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强化课堂参与和互动。如果只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不注意贴近生活、联系现实,学生就难以吸收消化。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与实践的实际,讲身边人,话身边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此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网络新媒体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思政课也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将新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传统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接收到教师所表达的观点后可以即时表达自己的感想,变单向课堂为双向课堂,增强师范院校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最后,师范院校要立足学科专业,发挥好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立德树人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少数人的工作,其他各门课程同样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师范院校需要探索综合措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对不同课程内容性质、特征进行准确梳理,在将思政课放在核心位置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其他课程的育人元素和价值,并内化为共识和自觉行动。
课程思政是师范院校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下进行立体化育人的有益探索,师范院校需要结合自身校情,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制订新的教学标准,引导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质量体系,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融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实现育德与育人相结合,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