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选取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7年7月4-7日发生于四川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四川省暴雨天气具备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以及降水强度大等特征,主要是在地面弱冷空气以及高空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在此次天气过程中,四川省上空水汽呈饱和状态,空气湿度较大,湿层较厚,再加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向四川省输送,为暴雨落区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态势,同时和冷锋抬升作用相匹配,推动了上升运动的发生发展,进而为此次四川省暴雨天气的发生给予有利的动力条件。此外,大气层结呈高能高湿的状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卫星云图对流云团发生发展路径和本次暴雨落区密集时段保持对应;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主要有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其结构大部分呈絮状且回波的梯度较为明显,对于暴雨天气起到预警作用。
  关键词:四川省;暴雨;天气影响;物理量;对流云团
  引言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内陆地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受其地理区域位置以及气候的影响,四川省全年降水大多数集中于汛期(4-9月份),尤其是夏季时常会发生暴雨天气,还会引发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四川省在2017年7月上旬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利用相关气象观测资料对四川省的暴雨天气过程展开分析,以深入掌握暴雨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提升暴雨天气预报预测水平,为四川省防汛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1.天氣概况
  2017年7月4-7日,四川省由西向东发生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其中,达到暴雨级别的有12个市(州)25站,达到大暴雨级别的有14站,达到特大暴雨级别的为绵阳、蓬溪2站。此次暴雨天气过程造成自贡、攀枝花、德阳等14市(州)38个县(市、区)51万人受灾,1人死亡,4人失踪,500余间房屋倒塌,41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3.9千公顷,其中绝收2.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元。
  2.天气形势分析
  本次暴雨天气发生过程中,2017年7月4 日20:00,在 500 hPa形势场亚欧大陆主要表现为两槽一脊的形势,并且青藏高原东部西南气流逐渐对四川省造成影响。7月5日08:00,贝加尔湖低槽的尾部对四川省开始造成影响,其后部配合着显著的冷平流,推动了青藏高原切变线的持续发展,并且逐渐东移南压,进而促使四川省局部区域发生暴雨天气。7月6日08:00,青藏高原切变线逐渐移出四川省,有大量的短波槽活动在西藏东部地区出现;7月6日20:00,有一新的低涡伴随着切变线形成,与负变高、负变温相配合,对于低涡切变东移的发展比较有利;7月7日08:00,在西藏地区的东边区域依然分布着切变线;200hPa高空形势场上南压高压始终对青藏高原一带造成影响,使得对流层上层有显著的辐散存在,并且地面冷锋由北边区域向南边区域移动带来冷空气对四川省造成影响。
  3.物理量场分析
  3.1水汽条件
  暴雨天气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水汽条件。根据此次四川省暴雨天气期间的T-Td资料分析可知,2017年7月4日20:00,在四川省850hpa上位于8.0℃线区域,7月5日08:00处在4.0℃以下,这说明低层大气已达到饱和状态。700hpa区域四川具有较大的比湿条件,在7月5日02:00比湿达最大值。从水汽通量散度分析可知,700hpa处的水汽通量散度主要为负值,至7月5日08:00水汽通量散度达到了最大值,为-33g/(cm2·s·hpa)。源源不断的水汽来源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3.2动力条件
  2017年7月5日02:00,在700hpa涡度场,辐合中心出现在低层区域;在400hpa高空主要属于辐散区,辐散中心处于150hpa附近,四川省恰好处于强辐散区内,低层产生特别强烈的抽吸作用,如此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推动了对流上升运动的产生。此外,由垂直速度垂直空间剖面图分析可以获悉,7月4日08:00~5日14:00,500hpa四川省主要为上升运动,700hpa整层垂直上升运动比较明显,其最大速度超过了-11Pa/s,同时其垂直上升运动的高度相对较高,这个时候的上升运动特别强烈,并且得以维持,为此次四川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给予了较好的动力条件。
  3.3不稳定能量
  假相当位温场θse一般是表示温湿特征的重要参数,也可以表示能量,在暴雨天气出现的过程中往往都伴随有较高的能量出现。2017年7月4日20:00,四川境内处于高能区域,假相当位温较高,其积聚了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四川省高空大气整层均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同时具备较为深厚的湿层条件,有些区域的高空分布着干冷平流,对暴雨气的产生十分有利。从低空到高空的垂直风切变不断变大,促使对流抬升运动的产生,并且为本次四川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
  4.卫星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
  此次四川境内区域暴雨天气主要是由锋面云系造成的,2017年7月4日下午锋面开始移动至四川省内,并引发本次强降雨天气,7月4日20:00,四川省有一云团形成,致使降水范围扩大。通过分析2017年7月5日08:00与20:00的卫星云图资料可知,在较强的西南气流和高原扰动的共同作用下,有源源不断的水汽向降水落区供应,同时还有云团逐渐朝境内东北方移动,促进了本次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在7月5日08:00~20:00这一时间段四川境内的云系北抬并不断发展,这恰好和此次暴雨密集时段相对应。
  由雷达资料分析可知,在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主要有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其结构大部分呈絮状且回波的梯度较为明显。从7月4日晚上四川开始出现强回波,并且呈显著的局地强对流天气特征。至7月5日04:00,南部暖湿气流不断朝北边抬升输送,持续补充水汽条件,促使此次暴雨天气的形成以及维持。
  5.结论
  (1)本次四川省暴雨天气具备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以及降水强度大等特征,主要是在地面弱冷空气以及高空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2)在此次天气过程中,四川省上空水汽呈饱和状态,空气湿度较大,湿层较厚,再加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向四川省输送,为暴雨落区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态势,同时和冷锋抬升作用相匹配,推动了上升运动的发生发展,进而为此次四川省暴雨天气的发生给予有利的动力条件。此外,大气层结呈高能高湿的状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
  (3)卫星云图对流云团发生发展路径和本次暴雨落区密集时段保持对应;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主要有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其结构大部分呈絮状且回波的梯度较为明显,对于暴雨天气起到预警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春花,张驹.2012年8月四川盆地东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髙原山地气象研究.2013,33(3):31-36.
  [2]王敏,孙树峻,王雪.四川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浅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2,32(4).
  作者简介:杨欢(1990-),女,民族,汉族,四川省德阳市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观测、预报、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作者单位:德阳市罗江区气象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6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