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步伐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核算范围扩大,特别是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固定资产,建设周期长,管理环节多,无疑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对外投资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后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所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衔接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监管不力、职责不清、重购轻管、内控缺失等主要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有资产在取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预算或预算刚性约束不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取得主要依靠的是财政预算资金,但由于县市级财力的不稳定和体量偏小,基本上停留在保工资保运转的水平,安排年度部门预算时仅考虑人头工资、公用经费、民生支出及一些必保支出,即使单位履行完政府采购程序但由于财力紧张,也不被纳入年度预算,即使纳入预算也不能如期执行。在这种情况下,部门往往会嫌麻烦,不愿意履行政府采购程序,造成支出与预算脱节;政府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论证不充分,在预算资金不能充分保障的情况下盲目上马,修修停停,无法形成完整的固定资产,造成巨额浪费。
  (2)部门之间缺少联动和沟通。部门中途采购资产得到政府采购部门审批后,采购部门未及时将信息反馈财政,未及时履行预算追加程序。大型基建项目由业务部门负责,对资金筹措、使用到最后资产移交、登记,财政没有介入,却要履行监管责任,有些勉为其难。管理部门看似很多,但缺乏一套有序、连贯、完整的工作机制。由于多头管理而造成权责不清、推诿扯皮。财政部门内部科室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预算的不掌握资产存量情况,管资产的不了解资金使用情况,重复购置和超实际需求购置资产的行为时有发生。
  (3)同级或上下级调拨、捐赠资产管理存在漏洞。近年来,省级主管部门给县市级部门配置电脑、专用设备、给村镇配备健身娱乐设施等业务逐渐增多,但由于是省级采买调拨给地方,调拨手续不能及时传递或者手续缺失,加之接收单位责任心不强,不及时记账,建立资产卡片,导致资产信息不全,为管理埋下隐患。捐赠类资产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2.使用方面缺乏有力的内控措施
  业务主管部门和资产占用使用部门负责人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政策知之甚少或者思想上不重视,同时单位缺乏具备较高财务知识和业务技能、较强责任心的资产管理人员,形成“重货币、轻实物,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导致资产使用环节浪费、闲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导致各单位及监管部门把大量精力放在货币资金管理及小金库查处上,而对其他非货币资产疏于管理,对一些车辆、办公设备资产早已报废或损毁但不及时核销;对应收款项不及时催收长期挂账;对存货类资产不及时盘查清点。加之缺乏合理的资产余缺调剂渠道,又疏于考核,造成资产闲置,利用率低。
  3.会计核算重数量轻价值
  由于缺乏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或者资产配置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执行乏力,资产配置不公、资产总体结构失衡和分布不合理等现象。会计人员不参与前期购置决策,仅履行事后处理,缺乏事前监督,对过度配置或超规格配置、一些质次价高资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上就体现出不重视价值管理,比如对无形资产、捐赠类资产取得时以名义价值入账、资产减值增值不予处理,这样的核算很难真实反映出资产的价值。
  4.资产处置随意
  部门仅对资产享有占有和使用权,资产处置必须报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部门擅自做主,自行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变价和残值收入均属于国家所有,但一些单位不执行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未将处置收入上缴财政或纳入部门预算,未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单位自由支配,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管。
  5.资产信息系统有待提升
  目前各县市资产动态信息系统全面建成,但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更正和处理。在原始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不认真,后期查询过程中能看到明显信息错误,而且在單位资产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管理人员不及时更新系统数据,造成账实不符;资产动态信息系统、财政年终决算报表系统、单位账务系统未实现数据交换、共享,还需要人员手工输入,造成表表不符;资产信息系统设计考虑缺乏全面性,系统只考虑到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调拨,而未打开资产向国有企业划拨的通道。
  6.监督检查形同虚设
  中央要求建立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汇报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文件已经出台,国有资产监管的外延扩大,监管规格越来越高,充分说明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地方各级人大正在紧锣密鼓的贯彻实施,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在探索之中;各地市审计部门日常审计和各种专项审计工作业务量大,加之人手较少,对各单位不可能做到按年度审计,在对账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时,对被查单位固定资产全面盘查力量不够,同时,审计结果显示的问题,未引起单位负责人重视,并且审计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纪检、组织、人大等部门;年终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也未将该项考核纳入履职内容,没有作为干部履职考核的重点,造成管理上的空当。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沟通完善机制
  财政部门在国有资产监管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在单位内部建立职责明确、有序制衡的业务流程,同时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主动作为,为管好国有资产打牢基础;其次要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再次要抓住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以新准则的使用为突破口,要求相关部门通过建立涵盖各类资产的报告体系、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引导资产合理布局。同时,通过完善储备资产、文物资产、保障性住房资产以及受托代理等固定资产制度体系,从制度上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认定和核算办法,全面实现资产价值管理,科学引导单位资源合理配置。   2.加快内控体系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快推进内控体系建设,认真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特别是预算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对外投资业务等环节内控制度建设,系统分析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并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责必究。
  3.推行预算绩效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监管上也要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从立项审批开始就要严格设定绩效目标,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原则,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建设要建立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对无效目标或绩效目标偏低的,不予安排或相应消减预算,优化预算配置,提高资金效益。引导部门用好绩效监控这一手段,倒逼各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效益,确保资产购置、项目建设等环节绩效目标如期实现,真正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4.加速闲置资源整合
  地方政府是各类国有资产资源的管理者,高效利用配置各类资源资产,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的固定资产量比较大,加速加强闲置资源整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財政部门是主体,经常性地组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对价值较低的资产直接处置,对土地、房屋、设备等价值较大的资产梳理统计后可报请地方政府以实物划拨形式注入国有企业,减少中间环节,打通行资与企业国有资产通道,多渠道盘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充实国有企业资本,提高资产利用率,让资产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5.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产占用单位”监管体系信息的共享与交换。财政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模和分布,为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资产配置和调剂等提供客观依据,政府牵头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监管系统、国库支付系统、预算网络监督系统、国资监管大平台等系统联网,拓展系统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信息一体化的整体效能。
  6.完善联络沟通机制,增强监管合力
  资产管理工作烦琐复杂,就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要加强内部监督和评价工作,做好资产日常维护、使用、保管、处置工作,确保资产安全高效使用;财政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从入口到出口进行全过程规范与管理,认真做好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的组织、编制、上报等工作。审计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好外部审计工作,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审计监督发挥实效。各级人大要充分履行国有资产全面监督责任,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使中央对国有资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纪检监察部门、组织部门要加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并实行严格的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制度,将资产管理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只有各部门互联互动、密切配合才能有力推动国有资产监管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孟献霞.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财会学习, 2016(12).
  2.龚珂青.政府采购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会计师, 2016,No.237(6).
  3.梁小清.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当代经济,2016(26).(责任编辑:兰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9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