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年级聋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低年级聋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为将来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理念,要让聋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培养低年级聋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必要的。
  【关键词】低年级聋生  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50-01
  一、培养低年级聋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培养低年级聋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个体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自主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有些学生会选择逃避,有些学生则选择从容应对,所以培养低年级聋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聋生的动脑能力,还能磨练其学习的意志,同时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影响培养低年级聋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学习习惯尚未养成
  大多数低年级聋生的学习习惯是主要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更专注于玩乐,刚开始接触学习活动,对一切事物都还处于新鲜期,一旦外在压力减弱,教师或是家长不去或减少督促其学习,那么学习便会容易松懈。
  2.情感态度不够积极
  低年级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使得其学习语文有一定的难度,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会因为语序的问题而对语文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在培养他们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外部因素
  1.学习环境过于严肃
  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将学生的自主性更好地发展起来;若课堂氛围太过死板、老套、缺少趣味,或教师的情绪欠佳,只会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这样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产生排斥的心理,影响聋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教师的教育观念过于死板
  “教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教育观念很容易让原本活跃性不强的语文课堂更加变得枯燥,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行为潜意识地更依赖于教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就更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低年级聋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从内部因素出发
  1.学习动机的方面
  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老师不要对学生太过冷淡。聋生很敏感,他们虽然有听力残疾,但对他人的情绪却一眼就能看懂,即使是低年级的聋童也能看懂老师是否开心,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有热情和激情,要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被带到学习的情境中去,也会为了再次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去主动的学习。
  2.学习习惯的方面
  在每上一堂新课之前,布置聋生新课预习是必要的,主要的预习内容包括“自主阅读课文”和“自主学习新词”。布置聋生预习新课就要把“自主学习新词”放在第一位。在预习新课时,读课文是必做的。每篇课文都有相应的预习题,因此,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就要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课文的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出答案后再进行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印象。
  3.情感态度的方面
  具有乐觀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也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也会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效果。在自主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更有助于聋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从外部因素出发
  1.学习环境的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放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要把教学的活动过程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年级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2.教师教育观念的方面
  教师要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时鼓励学生、信任学生,要对学生给予肯定。低年级小朋友对于老师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感,学生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一方面会对自己越来越自信,另一方面也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常常和他们谈一谈、聊一聊,讨论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这不仅能让学生增加对课文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全程愉快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兴趣,自然也就会去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了。
  参考文献:
  [1]志文.转变教师观念 放开聋生手脚[J].现代特殊教育,2004,01:37.
  [2]林未延.浅谈聋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方法[J].现代特殊教育,2001,07:27-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