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讲述品德与社会知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也应充分意识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开展生活化教学。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中理论性内容的理解,在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增强小学生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自我要求和自我管理。本文将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开展生活化教学重要意义和教学的策略入手进行探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小学生整体活泼好动,若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枯燥、脱离实际,不仅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容易造成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困难。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时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动形象,而且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
  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开展高效课堂,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广泛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但“一言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当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也广泛存在。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小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养成。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我国应试教育中重成绩、轻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师自身不注重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内容陈旧,无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正价值。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推进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排课较为紧张时被挤掉,这与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提升是相悖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之所以不受重视,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不注意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该科目对学生的教育程度,造成学生、教师以及学校整体在观念和认识上对于该门课程的忽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能有效增强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程度,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学生行为的指导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取得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和信任,促进教学改革的推进。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具体的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在社会化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一些现象的理论支撑,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品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家乡的山山水水》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考虑到该课程讲授的教学目标,包括:通过“看地图,找家乡”这一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家乡是祖国辽阔领域中的一部分,进而通过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最后辅助学生对家乡的美好未来展开畅想。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对家乡有着天然的亲切感,通过进一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特点等,小学生将能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更主动的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法宝,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将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科技创造新生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学习中有哪些事物是与科技有关的?这些科技为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你希望哪些事物能通过新的科技来进行改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课堂上的分享,学生自然会将社会实践经历带入到课堂中来,而各种新奇的点子不仅能够启发学生,也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氛围,将品德与社会真正变成一门有趣味、实用性强的学科。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化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开展小学道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应首先明白该课程及生活化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意义所在,即通过理论化学习,指导学生更好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在课前准备中应明确这一教学目标,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增强该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例如,在讲解“自尊”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想到现实生活中,都包含哪些自尊?人应该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尊并获取他人的尊重。因为自尊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的词,将自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会形象很多。
  (二)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教师自身要注重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应该督促学生争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例如。在讲述“家人的爱”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鼓励学生勇敢地分享生活爱的故事,并表述自己对于“家人的爱”的理解。此外,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一般情况下并为纳入学期考试的课程之中,为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教师也可创新科目考察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体系。如,根据学生的上课踊跃程度、学生自评以及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竞争心理和上进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促进校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开展社会化教学的過程中,增强该课程的现实指导性和实用性,发挥其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段红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2).
  [2]  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
  [3]  黄雅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3).
  [4]  梁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报告[J].新课程,2015,(08):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