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生活化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负责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是主导者,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是课程内容的研究者、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将决定学生的参与度,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是现下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师;小学生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不能为教材而教,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由此,本门课程应当围绕教材、实际、创新方法、德育氛围、思想认识、科学评价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1.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和拓展备课
  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那想上好一节课其实挺难的。在具体教学中,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識储备。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
  3.创新教学方法
  3.1 《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括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3.2 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老师可以为学生放映积极向上的爱国或立志类影片,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对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也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教师用诙谐生动、形式多样的语言对教材中的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可以事半功倍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与社会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4.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如教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采用《老屋》和《胡同》等背景音乐,《老屋》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记忆中的那条街,少的是伤感,多的是温暖的回忆。《胡同》这首歌是观看老北京胡同图片的同时,似乎也在品味老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感受胡同承载的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幸福和希望。《神话》的伴奏则用在“护老屋,表爱家乡之心”这个环节。在淡淡忧伤的乐曲中,学生看到了老街和老屋因为不可抗的环境因素或者人为因素正在渐渐远离我们。前面学生已经品出了老街的美,所以这样的音乐触动了学生的情思,这样的情境创设产生了震撼心灵、激发情感的效果。
  5.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往往左右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评教"与"评学"两个方面着手。"评教",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评学",是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评教",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6.注重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通过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陈光全.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研究[J]. 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2003(1):14-17.
  [2] 孙雪松. 浅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J]. 才智,2013(33).
  [3] 毛孔荣.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我见[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9):117-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