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生活化回归的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标教育教学规划要求,小学思想政治科目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要深深立足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只有建立在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德育教学的引导目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素材;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196-01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情况将会对小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带来极大影响,所以在实际中必须全面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并且要注重实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小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学到的品德與社会知识,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满足小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学生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直观指导工具为思想道德教材。在教材中蕴含着较多的小故事和案例,品德与社会教师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应熟悉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拆分解读教材,进而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不同维度对品德与社会学习意义进行感受,最终使得品德与社会教育价值需求得到很好的实现。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节约能源”这一内容时,虽然讲解了教材上的内容和图片,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节约资源,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学习完知识后,为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作业:①收集自己家里近2个月的水、电、气应用情况,并做好记录。②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非洲国家1年内的平均降水量。③查找我国缺水地区居民的用水新闻、故事、图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收集、查找到的信息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鼓励学生提出节约资源的措施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切实加深学生的感悟[1]。
  二、创设生活化学习氛围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生活化回归,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积极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索,并且要积极的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知识去指引生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关研究表明,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多影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接纳知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于小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活关注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生活中喜欢的事物、向往的生活,创设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德与社会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落实。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中,为了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开展,教师还需要在实际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设置新颖化、趣味化的课堂活动,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上,便于学生生活化探究。如在“文明交通”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各组学生说出文明交通都有哪些行为。同时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乱闯红绿灯、乱停车等展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说说在生活中该怎样做。从而让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思考生活现象,并对生活行为进行指引。
  此外,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辩论、演讲等活动,全面加深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指引学生将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品德与社会教育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全面考虑学生现实生活及时代特点,对教材进行变通,加强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改革、创新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教育质量的提升[2]。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实际中要全面提高对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视力度,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积极在生活中践行品德与社会理念,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陈淮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创新研究[J].中华少年,2017(1).
  [2]张英琴.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6(29).
  【作者简介】
  高占福(1961~),男,回族,甘肃省康乐县人,甘肃省康乐县马集小学,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