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日幼儿园社会教育之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日本2017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作为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两国幼儿教育实践具有深远影响。文章比较两国纲要中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界定、目标、内容、指导要点等,探讨两国在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异同,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日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教育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需要,人类的社会性发展越来越重要。人们体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不断学习社会规章制度,扩大社会交往范围,逐渐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人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期,幼儿时期的儿童所积累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往往影响其一生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与心理健康、智力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中日两国最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别为中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日本文部科学省2017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以下两个文件都简称为《纲要》)。两国的《纲要》都把幼儿教育分为五大领域,其中中国的社会领域对应日本的人际关系领域,每一领域都包括目标、教育内容、指导要点。如今,随着社会领域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逐渐得到公众的认可,有必要对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进行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以中日两国《纲要》为蓝本,比较两国幼儿教育中社会教育的异同,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社会教育界定方面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中国在《纲要》中把社会教育的相关内容界定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乐群、友好的态度和行为;日本在《纲要》中把社会教育归为人际交往领域,将“人际交往”界定为培养自立心以及亲近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中国和日本虽然关于社会教育相关领域的具体说法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基本概念有相同之处,都强调幼儿和别人能友好地交流,并使幼儿逐步养成社会生活所需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态度,能在群体中快乐地生活。
  (二)不同之处
  两国《纲要》中对于社会教育的具体说法有所不同,中国叫作“社会”,日本叫作“人际关系”,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两国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中国《纲要》所界定的社会教育内容侧重于教师的视角,强调教师在指导教学内容时应该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自我。而日本《纲要》所规定的社会教育内容侧重于幼儿的视角,以幼儿为中心,强调幼儿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及主动学习者。在1900年第三次修订幼儿园教育要领之前,日本把人际关系领域称作社会领域,当时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更多倾向于从学科角度而非幼儿主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过于强调社会教育课程为小学社会课程做准备,导致这一时期日本幼儿教育小学化。因此,在1990年修订幼儿园教育要领时就把社会领域的提法改为了人际交往领域,主张社会教育领域课程应该从幼儿主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其二,复杂的社会背景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社会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生育率降低、家庭子女人数减少、电子游戏泛滥等使得幼儿与他人的交流减少,其与同伴交往的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类似社会问题的凸显,促使日本幼儿社会教育注重人际关系,着重培养幼儿在社会中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幼儿提出的新要求。[1]
  二、社会教育目标方面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1.重视社会教育的环境熏陶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2]。中国和日本的幼儿教育都强调环境的作用,将环境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教学手段。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知环境变化对自身的影响,从而丰富知识,促进身心健康。中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提出,幼儿要在活动中增强快乐和自信;日本幼儿园人际关系教育的目标中也强调享受幼儿园生活,体验自己的力量。两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主要都是通过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特别强调在多种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重视教育来自幼儿的生活环境,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于与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美好环境的创建。
  2.关注幼儿的主动性和友好交往
  中国和日本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都提到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自主与同伴友好交往,强调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加深其人际关系的同时体验到快乐。主动性强的幼儿对周围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产生积极的互动,在活动过程中也能坚持不懈,更好地学习知识。
  3.关注幼儿的快乐
  两国在《纲要》中都非常强调幼儿的快乐体验,中国和日本在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中都提出幼儿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体验到快乐,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对于幼儿来说,快乐才会促使其产生和发展探究兴趣,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安全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相同
  两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相同,都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表达方式[3]。在中国颁布的《纲要》中,幼儿作为社会教育领域目标表述的主体,主语一般都是幼儿,明确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表述的开头往往以“能”“乐意”“爱”“愿意”等词语开头,尊重了幼儿的需要和主体性;日本的《纲要》也从幼儿的立场来表述目标,其目标使用了“享受”“亲近”“体验”等词语。这说明两国重视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不同之处
  1.目标的价值倾向
  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在价值倾向方面,中日两国有所不同。中国的教育目标在横向上进行划分,分为三个教育领域: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但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对这三个领域目标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中国在长期以文化传递为主的课程价值取向指引下,认知领域和能力领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情感领域占据的比例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我国在幼儿社会教育方面的目标表现为注重认知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而情感目标相对不足。   在日本,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获取积极的情感,着眼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促使幼儿获取自我情感意识。《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要享受幼儿园的生活,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情绪。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日本更强调幼儿情感的获取,相对弱化认知获取和能力获取。
  2.目标的结构维度
  中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具体教育目标包括:一是能主动地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快乐、自信,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对人友好;二是懂是非,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三是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四是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日本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包括:一是享受幼儿园的生活,体会发挥一己之力的充实感;二是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以爱心和信赖感亲近身边的人,并加深联系;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可见,中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提出主要基于两个维度:一是社会关系维度——幼儿与自身的关系(快乐、主动、享受、坚持等),幼儿与他人的关系(对人友好、礼貌、大方),幼儿与集体的关系(遵守规则),幼儿与社会的关系(爱家乡、爱祖国);二是心理结构的维度——从横向上划分为认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4]。而日本认为幼儿园社会教育始于幼儿自信、主动性的培养,到与他人友好相处,再到了解社会规则、爱祖国等,其遵循的是从幼儿自我逐渐扩展到他人,再扩展到周围社会生活的线索,与中国有所不同。
  三、社会教育内容方面的异同
  (一)共同之处
  1.社会教育内容基本相同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方面两个国家基本相同。中国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参与各种活动与游戏、与同伴友好交流、爱护环境和公物、利用社会资源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遵守社会规则等;日本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参加各种活動与游戏、体验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学会与人友好交往、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爱护公共用具、遵守社会规则等。两国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都强调在活动与游戏中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遵守社会规则;帮助幼儿发展参与社区、国家、世界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意态度。需要指出,中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包含的范围更广,还涵盖了让幼儿了解祖国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
  2.重视游戏体验
  日本《纲要》在社会教育内容部分多次出现“游戏”一词,例如,幼儿要与同伴有着一边享受各种各样的游戏,一边完成任务的心情。中国《纲要》总则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经验与体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手段,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的思想[5]。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也跟随总则中强调的思想提出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使其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共处的乐趣,突出了游戏在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各种教学,已成为中日幼儿园教师普遍采用的手段。
  3.主张尊重他人
  日本《纲要》在幼儿社会教育领域的内容中提到幼儿在与朋友积极交往中,要注意到朋友的优点,一起享受活动的乐趣;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时,要注意对方的想法。中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中也提到要引导幼儿接触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尊重不同职业的人的劳动成果,感知不同国家的文化,培养尊重、平等的态度。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方面都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让幼儿从小就能体会他人的存在,为他人着想。
  (二)不同之处
  中日两国在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方面体现出差异。日本的《纲要》第一章写道:“幼儿在安定的情绪下充分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获得促进其发展所必需的体验,因此,要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就要开展与幼儿特点相适应的活动。”并且《纲要》中关于社会教育领域的内容也多处提到,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考虑、自己行动等。希望儿童“靠自己的力量成长,着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与自主精神,在培养与发挥孩子自主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是《纲要》所强调的教育观点[6]。而中国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教育内容不太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往往都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活动,幼儿去参加,幼儿依靠教师而非自主获取体验。
  四、社会教育指导要点方面的异同
  (一)共同之处
  1.强调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密切合作
  中日两国《纲要》在社会教育领域的第三部分分别为指导要点和注意事项,其所指内容基本相同。中国《纲要》的指导要点提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进退,保持一致,密切配合。日本《纲要》提出,幼儿在幼儿园中通过集体生活加深与人的联系,在家里以及与当地生活的人们相互交流,表达感受和意愿,享受与他人接触的乐趣。由此看出两国都强调幼儿社会教育不仅限于幼儿园,而是要扩大范围,加强家庭、幼儿园、社会的合作。
  2.教师具有多种角色
  两国的《纲要》都对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角色做了具体的表述,体现了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多种身份,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国在《纲要》第三部分指导要点中提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榜样、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日本在《纲要》中也提出,教师的角色是榜样、支持者、合作者、援助者、做游戏的助手。[7]
  (二)不同之处
  关于大自然体验,两国《纲要》中表现出差异。日本《纲要》特别强调大自然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情绪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社会教育领域的指导要点中也不断提出让幼儿熟悉大自然,熟悉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通过诸如此类的事物鼓励其丰富情感的成长。认为幼儿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是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是使幼儿的精神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得到充实的过程。因此,《纲要》主张应努力加强幼儿与大自然的关系,促使幼儿与大自然亲密关系的形成。而中国的《纲要》只在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表述中提到幼儿要爱护公共环境,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指导要点中没有提及大自然。
  五、结语
  通过对两国《纲要》中关于社会教育的界定、目标、内容、指导要点的比较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共同之处。一是中国和日本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方面的最大共同点在于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的角度建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在社会教育领域的指导要点中都强调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以及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合作的重要性。
  当然,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一是两国对于教育目标价值倾向的侧重点不同,以及教育目标构建的结构维度不同;二是在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方面也有所不同,日本特别关注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减少教师、家长等成人对幼儿活动的帮助与干预,致力于培养幼儿独立做事的能力,而中国往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活动,由幼儿去参加。
  参考文献:
  [1]于开莲.日本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思想演进——以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为例[J].学前课程研究,2007(4):48-49.
  [2]林炎琴.日本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7):58-59.
  [3]汪岩.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于开莲.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的国际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3):48-4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教育部印发关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通知[S].部门文件,2002.
  [6]陈厚云,方明.一个面向21世纪改革幼教的纲领——日本新《幼稚园教育要领》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1994(5):17-18.
  [7]木全晃子,霍力岩.中日幼儿园科学教育之比较——以中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分析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5(1):84-85.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7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