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艺术中的“现场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面对纸本印刷和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冲击,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习惯用这种加快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去品鉴艺术,致使许多时候艺术作品变得清浅无力。该论文试图论述的是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当中的现场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本文分别从当代之前与当代之后的现场性的变化来论述现场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发展变化。并且从技术和新兴材料的运用上体现了艺术现场感官形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现场性;新兴材料;互动
  一、“现场性”的变化
  1、当代之前的艺术现场
  当代之前的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从某个场所的现场依附关系转变为独立的展览馆现场展示,从对客观环境的全方位的考量到独自营造一个艺术现场氛围,艺术作品的现场性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首先,人是最重要的参数。人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心理感受会受到其所面对的实物实际尺寸的影响。该实物尺寸大于人的时候,观者多处于被震撼的位置;以人的身体大小为尺度的作品,观者多处于平等与自由的位置;尺寸小于人,观者则多处于窥探的位置。
  其次,需要考虑观者的多变的视角。在现场的展示过程中,观者的视角是移动的,对于一个作品的体验存在着一步一步的移动观看的过程,在这种距离上的变化中,对于现代艺术而言,他们的观者对于作品会自动形成一个从整体到细节的理解过程,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产生视错觉等等非常态体验来使作品完整,而作品的作者就需要有意识地调动感官体验的主观性和经验性。
  而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中,这种现场性中的时间因素被卷轴展示的方式加以抽象的诠释。一座高山或一片远近交错的风光在被人为地续续展看,仿佛漫步其间,从下至上或由左至右,从细节到整体地领悟到画家的追求。这种现场性的展示方式抽象再现了画家绘画观察的现场。比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城郊到城中心再到城郊的移步移景,其现场的欣赏方式模拟的是在城中步行的路线现实,而整体印象则是在观赏完全部内容后的再观察获得的。
  在西方现代艺术时期,我们经常会看到主题性的或者画派展览。那么,这样的一场展览的现场性远远不是把作品们简单的堆积陈列那么简单,作品与作品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品展出时所处的时间空间都会成为作品的语境。
  人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部的刺激,对外在环境产生了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等丰富的综合感知,感知的综合效应就形成了人心理与生理上体验的过程。而观者面对一个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与思考则直接决定了一个作品的成败。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大地艺术,其创作的出发点就是如何利用选择的现场。
  这些丰富的感知过程则是印刷纸本的传播方式所不能承载的,印刷会遗漏作品带给人们现场中的感官,甚至会将观者与作品的互动性大打折扣。而在印刷性平面视觉影响下对艺术作品现场性的忽略会将我们的观众变成感官有缺失的人,从而轻视我们自己的感官。
  2、当代艺术现场的变化因子
  极简艺术就很有趣,它虽然极大地迎合了平面化的艺术趣味,但在展示现场却更加重视对现场因素的使用,也只有在现场充分利用每一片光线、每一道暗影、每一个拐角以及更为多样的展示视角,才能达到“少就是多”的更大思考空间。因此,艺术的现场性在极少主义之后成为了艺术家们更为重视的艺术组成部分,侧重于让每一个观众通过亲临现场、而获得的对空间拓展,和时间延续的即时感受。当代艺术中的现场性的作品强调了作品与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社会之间产生的关系,相较于造型类的艺术作品,它甚至不惜削弱了作品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而在现场与观众发生更多的联系。例如大型互动装置艺术《雨屋》,这种让观者置身其中的特性可以让观者自由地在雨中穿梭却雨不沾身,每一个观者都可以在此收获违反常规法则的超现实体验。这种浸没式的艺术手法充分利用了观众强烈要求与艺术品互动的欲望。致使每个人的感官都是属于观者个人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视角,每个人都是内部的一部分。再比如交感艺术,将观者的感官在交互下相互作用,表現形式是现场通过感官与动觉的纽带,在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建立连接。从而使观者能够参与到艺术作品中,甚至和创作者产生双向的交流,在作品中产生共鸣。这种与众不同的个人表达,不仅仅关于艺术,也关于社会。
  二、新兴材料与技术对“现场性”的影响
  1、光学材料
  光学材料运用于艺术作品之后,为作品提供了多变的空间层次以及丰富的视觉感官,光学材料遵循整体性原则、需求满足原则。这要求光学材料的运用要协调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将观者笼罩在光的氛围当中,还要注意协调光学材料与其他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因为整体性的原则是否能如实贯彻,将决定最终光学材料运用的优劣。对于满足需求来说,光学材料需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与认知需求,这两方面构成了光学材料运用的终极目标。
  2、3D打印技术
  基于数字模型的新兴的制作手段-3D打印技术,它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则是可以将艺术家在计算机上的蓝图制作成立体实物,这个过程不需要通过工厂来制作,只需要在桌面上操作即可得到成品,这种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做当中,这是一个立体并且理智的制作角度。当平面的图纸可以从容地建模成型时,作品也就带来了丰满的现场性。
  3、网络现场
  网络现场运用数码与多媒体完成作品与观众的情感交流通常是通过使用投影、遥控红外线、数字摄像头等数码设备完成现场的布置,并根据计算机的程序处理,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光线、数字视频、动画和机械互动装置等等手段给观众传递信息。触发形式多是声音、触摸或动态动作。比如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动力之源大厅的互动金属球,金属球内部设有声控装置,金属球因而能够对外来声音产生反应,球体会在观众的声音下不断摇摆并产生色彩变化。这种以声音为触发点的虚拟现实技术为数字网络艺术的现场性的作品。
  “现场性”让当代艺术重新思考作品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开放性,艺术作品的诸多价值在面向现场的艺术中重新得到整合,作为历史和个人身份融会。由此可见,具备现场性的艺术成为了具有敏锐意识的文化实践。
  三、当代艺术“现场性”的价值观影响
  当代艺术中的现场性由于技术上和观念上的更新,它所能传达的思考角度与价值观也在变得多元化丰富化。艺术作品中的现场性也将以更加自然、和谐、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拓展人们的感官体验,多维度的感知,现场性的设计使我们的感官得到的更加全面。现场性的艺术未来将加速人们释放感官体验,在艺术领域中对现场性的不断深入与探索必然会给观众带来在领悟、发现的过程更加生动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巫鸿.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12
  [2]李贝.解读当代作品中的现场性.2010-14
  [3]陈向兵.艺术现场.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12月
  [4]蔡青.行为艺术现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蒋一冰(1994.6-),女,汉族,籍贯:内蒙古包头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