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外一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章题解、作者及注释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个长句,说明学习是获得学问的唯一进路,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经当中,《仪礼》被称为礼经。《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是《仪礼》残存十七篇以及已经亡佚的篇目的传记,被认为是七十子与后学们的读经笔记。关于《虽有嘉肴》,《礼记集说》说:“石梁王氏日:‘六经言学字,莫先于《说命》。此篇不详。言先王学制与教者、学者之法,多是泛论,不如《大学》篇,教是教个甚,学是学个甚!”作者应该是春秋后期人。
  虽有嘉肴(1)
  虽(2)有嘉肴(3),弗食,不知其旨(4)也;虽有至道(5),弗(6)学,不知其善也。是故(7)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9)也;知困,然后能自强(10)也。
  故日:教学相长(11)也。《兑命》曰:“学学半(13)。”其此之谓乎(14)?(陈澔:《礼记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199页)
  (1)节选自《礼记·学礼第十八》,题目为编者取节选部分开头四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二十卷四十九篇,“十三经”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大戴礼记》相区别,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
  (2)虽:即使。
  (3)肴:美味的菜。嘉,通“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味道甘美。
  (5)道:安民化俗的道理。至,至高无上,达到极点。道分为大道和小道,孔子《论语》说,就是小道也有可观之处,“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的目的是安民化俗,因此是大道,“至道”表示强调。
  (6)弗:不。
  (7)是故:因此。是:代词,此。故:因,表示原因。
  (8)困:遇到不明白的理解不了的,不能满足学生。
  (9)反:反省自己。
  (10)自强(qiang):自我勉励,增加求知欲望。强:勉励。
  (11)学相长(zha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2)(yue)命》:《说命》,《尚书》中的一篇,叙述商朝武丁和名相傅说相知的故事。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e)。命,《尚书》六种常见文体之一,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稱《书》(《书经》,五经、十三经之一,记载尧舜禹和商周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帝王将相的讲话,以周代为主。尧舜禹时代没有文字,应该是史官根据口口相传的记忆记录。
  (13)学(xia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上学(xiao)。修身为学一半,另一半为教人(《礼记集说》)。《尚书·说命》说:“(傅)说日:‘王,人求多闻,时睢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惟说式克钦承,帝招俊义,列于庶位。”意思是商代傅说对王说:“王!人们想拥有广博的知识,发展自己,建功立业。学习中就要记得古代的经验教训,才会有收获;干事业不学习古代的经验,而能长治久安的,我没听说过。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谦逊,一定要抓紧时间,那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相信和记住这些,自己身上才会增长很多本事。自己学习和教导别人都是学的一部分,心思始终集中在学习上,道德就会不知不觉增长了。借鉴先王成功的治理法则,将永远不会有失误。因此,我傅说遵循你的意旨,广求贤能才俊,把他们安排在各种职位上。”
  (14)其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对“此”的强调。乎:疑问语气词,表示推测,应该、大概。其:代词,代“学学半”。此:之前说的内容。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即使面前摆着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大道,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学习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时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积极进取;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得益的,教别人同样是在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说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章针对的对象是学业有成,能够向别人传授知识的人。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学习是我们获得知识、安身立命的唯一路径。
  第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知识的不足,就会明白需要继续学习。
  第三,学和教互相促进、得益,学无止境。这里的教可以理解为实践行为。结论是学和教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偏废。
  这实际上是一个逻辑推理,我们学习本文不仅要知道学习和应用互相作用的关系,明白理论联系实际、学无止境的道理,还要了解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但是,这是一个形象的推理模型,毕竟教与学各一半的说法,不是一个客观的数据体现,这样的表达方便记忆,但是容易误导,在教学中需要说明,换言之,教材选这段文字有些麻烦。
  天之历数在尔躬
  ——<大道之行也》阅读与欣赏
  文章题解、作者及注释
  尧、舜、禹是中国历史描述的理想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周、汉、唐是我国的辉煌盛世,这些伟大的历史构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文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轴心时代的进路是线性,与那种反复踏步的民不聊生、轮行乱世显然不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轴心时代文化的经典概括,值得我们牢记和把握。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第九》。关于作者,一说是孔子参加年终带有庆贺性质的蜡祭之后,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看到观门关了,两边挂着国家典章,于是想起古代的圣贤,发出感叹。另一说是:“此篇记帝王礼乐之因革及阴阳造化流通之理,疑出于子游门人之所记。间有格言,而篇者大同、小康之说,则非夫子之言也。”(陈澔:《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20页)
  原文如下:
  大道:之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4(1),天下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4)。故人不独亲其亲(5),不独子其子(6),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男有分(9),女有归(10)。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1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13),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4)。(陈澔:《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20页)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和大道之隐相对,本文指尧、舜、禹盛世时代。大道:天道、天理、理想社会,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行:施行、体现,后来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就是取其意。
  (2)天下为公:与天下为私相对,将天下作为天下人共有的天下,意思是像尧舜禹那样,选拔圣贤治理国家。为:是,表判断。
  (3)选贤与(ju)能:治理天下,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古代将能够理解自然现象、造福人类的人称为圣人,将德才兼备能干的人称为贤人,汉代以后,圣贤、神圣、鬼神合流,成为三个单词,之前基本都是分开的。与:通“举”,推举,选举。
  (4)讲信修睦(mu):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5)独亲其亲:大道之隐的表现。独:只是、偏偏,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父母,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6)独子其子:大道之隐的表现。子:以……为子。
  (7)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的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各得其所。根据《礼记·曲礼》和《论语》,二十弱冠,三十日壮,五十日老。这是概括的说法,如“壮”指大而有力,其实二十多岁也已经壮,所以这里的“壮”应该指中年。古人二十行冠礼,表示成年,可以结婚成家。但不同时代行冠礼的规定年龄不同,有的规定十四五岁,所以弱冠年龄的推算需要参照时代的法定冠礼年龄而定。
  (8)矜(guan)、寡、孤、独、废疾者:指困穷之人。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en):男子安分守己。安分,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事情。
  (10)女有归:女子有好的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u)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一般理解为那种民生需要的财物不适时收藏,扔在地上是可恶的,财富是用来造福社会养生的,不必非要自己存储啊。恶(Wu),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就是说财富为什么被扔在地上呢?财富是造福社会的,不必是谁的私人财产。下旬“恶”也是如此。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总想着自己不出力利用别人。这怎么可以呢?共成天下之事,需要各尽其力,出力不是说非得为自己。
  (1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犯上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
  (1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夜晚不需要关上大门。故:所以。外户:指大门。闭:关闭。谓:叫作。大同:指大道之行、安定和谐的社会、命运共同体。
  翻译为白话文如下:
  尧舜禹时代的盛世,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他们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国家,人人都讲求诚信,大家相处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年老的人能够安享晚年,中年人能够积极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奉养。男子守本分,女子有归宿。让财货等生产资料造福社会,而不是去想着怎么占为己有,憎恨那些将其扔在地上的行为。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去利用别人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晚上家家户户都不用关上大门。这就是大道之行的结果。
  文章赏析
  尧、舜、禹时代一般称为三代,是我国发展的轴心时代,代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正确方向。其主体思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儒家十分推崇,孔子感叹说“舟舆所至,莫不夷说”,就是说只要有人的地方都在赞美。“大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如果偏离了这道路,也就是大道之隐和大道之坏的年代,就会出现灾难。
  因此,大道之行的治理方式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社会具有永恒的价值,即具有永恒性和世界性。
  这是孔子在观看大门两边的典章时发出的议论,实际上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示厌恶,对未能见到那个盛世感到遗憾。其中,有对于那个时代远去的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就是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制度的建设和保障,制度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在孔子时代,制度就是礼,所以孔子强调修礼达义,体信达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仁,礼是制度,仁是状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