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业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基础产业,保障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础。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耗水量占我国国民生产耗水总量的65%,因此,在近年来政府提出集约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对策,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集约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从古至今,农田水利建设就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可使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今,在国家提出集约发展思路后,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开始以“节水”为理念开发新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实现更高效的节水灌溉作业。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一、当下农田水利工程高校节水灌溉面临的难题
(一)缺乏丰富的经验指导,导致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节水灌溉效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偏差
资料显示,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家极度缺乏,这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起点低、盈利空间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课程设置不够重视,导致建设人才偏少和人才素质低下。另外,建设高效节水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施工人员有一定的经验累积。但在实际建设中,由于高效节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经验交流与分享,导致建设的工程结果和预期存在较大的偏差。此外,高效节水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常规的设计经验作为引导,结合地区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但是,许多设计者不能根据实际做出应变,这也是导致农田水利工程节水效果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后续指导和维护不足,导致工程使用效果不佳
当下,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模式是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接到任务后进行设计施工,工程交付后便完全撤离,让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者自行摸索其中的使用门道,而忽视了派遣专人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对农田水利进行后续维护,进而因农民使用不规范直接导致节水灌溉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出现问题后,许多农民不知道上报,进而使农田水利工程荒废的现象成为常态。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施工人员只负责工程建设工作,派遣专人对农民进行指导的任务并没有被划入其责任范围。另外,基层政府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不够重视,农民本身也缺乏责任意识,不会采取主动的维护措施,出现使用问题时寄希望于他人着手解决。针对此,要求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细分到人。
(三)种植结构的变化使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效果大大降低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一般会根据选址周边的地理环境和农作物种植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对于低洼水田和对于旱地提供不同的引水渠道,根据农作物需水量的不同分配不同流量的引水渠道。但是,实际上农田种植的作物会随着时间和市场变化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有效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还有随着政策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农田规划布局的改变,更是会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渠道的供水问题。
(四)农民本身缺乏对节水灌溉工程优势的认识
农民群众普遍素质较低,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优势认识不足,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多数农民会持反对意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农民操作不规范,导致灌溉效果不理想,节水更是无从谈起,这直接加深了农民对于水利工程的错误认识。所以,当地的相关部门应发挥其职能,做好推广宣传工作,提升农民素质,进而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实现方案
(一)加强工程管理,优化水源配置
针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建立起健全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制度,其中,最好由政府基层人员出面进行统筹和协调,村组和乡镇办事人员要积极配合,以确定工程建造方、基层政府人员和周边农民的责任关系。另外,派遣专人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做好切实的巡查记录,将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落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
在资源配置上,设计人员要在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初期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在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在建设完成后的使用阶段,工程设计人员要定期进行工程回访,结合当地的农业结构变化和水利灌溉工程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为了推行水利灌溉工程的持续性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应从供水总量和细节控制同时入手,详细规划每一片农田的供水计划,用有限的水资源满足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的需求[1]。同时,加强对水资源本身和对农田水源的管理,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以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为目的,提升各责任人的积极性
自国家提出集约发展与农业融合的口号后,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代表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同时满足了国家对工程建设和对集约发展的双向需求,以此作为示范工程进行推广,可以充分调动周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对农业片区和分区进行实时的监测控制,以实际的数据作为支撑,为建立示范工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采取数据后,基层政府人员要分析出高效节水灌溉的示范意义,并及时向上级汇报,申请建立相关的示范工程。并且对于周边的群众,基层政府人员要宣传建设示范工程的积极意义,培养群众的责任意识,让群众投身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维护中来[2]。
(三)引进先进的配套设施,实现有效节水
农田水利工程是基于周边环境打造的以实现高效合理地供水、引水的工程,但是在末端的灌溉方式上,依然以沟渠漫灌方式为主,而蒸发和渗透正是导致水源浪费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引进配套的灌溉设施,建立高效的喷灌滴灌等手段,实现从供水到灌溉环节的全段节水,是打造现代集约化、科技化和高效化农业生产基地的必然选择。
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方式首先需要设备的支撑,为了解决资金难题,负责人可以向国家申请帮助,或者以循序渐进的手段逐步发展,先建设小部分农田的现代化灌溉配套设施,再以此为效应,让周边民众了解其优势后采用农民出资和政府补助的方式逐渐建立起全方位、广覆盖的现代农业灌溉体系[3]。
此外,项目负责人还要善于关注科技发展,引入结合植物生长规律的自动化灌溉技术,在节省人工成本和水源的同时实现农业增产。还有国家一直致力研究的新型耐旱作物陆续出现,对水源的需求量更低,也为实现节水灌溉提供了很大的空间[4]。
参考文献:
[1]王玉娟,吴欢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9):36-37.
[2]滕金福.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140.
[3]李鹤,刘懿.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困境分析[J].中國财经信息资料,2010(8):37-40.
[4]杜明军.中国农田水利设施体制机制研究的综述与展望[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12):15-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7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