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问题解决”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基于‘问题解决’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卓有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67-01
  一、轉变教育观念,重新认识“问题解决”
  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核心的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不尽如人意的。在一次数学培训会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问题解决’是不是‘解决问题’?”大部分人回答“说法、做法不同,但实质一回事。”小部分的人无法判断,只有极个别的的人说“不同”,但却说不出所以然。难道“解决问题”就是“问题解决”吗?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缺乏把“问题解决”作为有效展开数学课程形式的角度来把握教学,常常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没去关注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关注那些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或是依靠记忆和套用公式去解决的问题,他们的教学效益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塞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数学教师应认识到“问题解决”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具备的能力。
  二、巧设问题情境,催生解决问题热情
  巧设问题情境,能催生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教学重点,这样会收到一本万利的效果。什么是有效的问题情境呢?就是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课程目标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师生情绪氛围、探究欲望统一、和谐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故事、游戏、猜想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起到润滑、催化的作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可以以三角形王国进行擂台赛的故事引入,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认识三角形》这节课可以创设猜想验证的问题情境:为什么明明的三根木条能围成三角形?而东东的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猜想去验证;《认识角》这节课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通过蒙眼睛猜图形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转移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之,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生活情趣、有矛盾冲突、有故事悬念的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萌发。
  三、重视探究过程,发展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数学教学,讲招不讲理。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题海战术”,由此可窥见“面上谈素质,实质搞应试”现象之一斑了。我们的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很多时候就是利用“题海战术”,对典型应用题的传授往往就告诉学生“招式”。如在解决“小红身高120厘米,比小青矮1/6。小青身高几厘米?”这个问题时,大多数教师为了省心省力,往往避重就轻,直奔知识技能目标,对实在听不懂的学生干脆就告诉他从题中的语言叙述方式来看“小青的身高”是单位“1”的量,小青的身高是未知的,那这道题就用除法来解决。在教师长期教条的训练下,学生形成了记忆,很快就能解决类似的题型,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这只是“招”的搬用,对“理”是不理解的,这对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抓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交流讨论,从中感受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之处,真正明白这当中的“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可省去许多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明白这当中的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倡导策略多样,发展思维创新意识
  对解决问题而言,答案是唯一的,但策略却是多变的。课堂上有一种解法后,还可以有两种、三种……甚至可以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原有的答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当问题呈现后,学生“脑洞大开”,用了各种方法来解题。列表时用了跳跃列举、一一列举或是择中列举;画图时,有先画鸡的,有先画兔的;用假设法时,有假设全是鸡的,有假设全是兔的;用方程时有设鸡的只数为未知数的,有设兔的只数为未知数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汇报多种策略,并对学习过程作出分析与比较,总结与反思,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对各种方法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既沟通了知识、方法的联系,又使思维变得开阔、灵活、独到。这样长期的训练有助学生形成策略多样化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的宗旨离不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是问题解决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帮助学生走上问题解决之红地毯的引路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合伙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