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语法”背景下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关教师必须重视对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针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淡化语法”问题给予相应的重视,不仅要在诗歌讲解、文言文等知识讲解过程中,采用语法教学方式,而且还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现下语法教学模式,将以往静态知识传授转换成动态训练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水平,使之完全符合现代中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关键词】淡化语法 初中语文 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49-02
一、结合语法教学讲解古代诗歌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歌内容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诗歌中蕴含着大量精炼的词语,要想让学生对这些词语做到全面掌握,深刻理解诗歌含义,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歌教学时,就要结合语法教学进行讲解,即抓住诗歌中统摄全文的关键性字、词进行着重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又能为其日后学习汉语语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宋祁《玉楼春·春景》这一诗词时,教师可以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中的“闹”进行着重讲解,引导学生对“闹”的本意和诗词中的用意进行深入的思考,“闹”的本意是热闹,而为何诗人会说枝头的红杏也是热闹的?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就会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进而使其真正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诗人产生共鸣。因为宋祁在创作这首诗词时,大多采用了移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其通过将内心的感情投射到红杏上,从而让本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红杏赋予了人类才具备的感情色彩。
二、结合语法教学讲解文言文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将语法教学与文言文充分融合在一起,进以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利用古代汉语知识去分析现代汉语中的相关语法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实词进行理解活用
一般情况下,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实词用法是相通的,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结构可以作为主语来使用,而动词则作为谓语来使用;形容词可作为定语或用来修饰其他句子成分。相对,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实词则可进行多种语法来使用,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只要对文中实词活用的相关规律和用法进行充分的掌握,就能很好的提升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对文言特殊句式进行理解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顺序基本是以:“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为主,同样,古代汉语句子成分顺序也是如此,但在特殊情况下,此顺序也会被打乱,如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就是与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顺序不同的句式结构。
例如,陈寿《诸葛亮传》中的“时人莫之许也”,这句話,用汉语可将其翻译为“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样的能人”,若是从语言语序上看,汉语意思与原文意思不尽相同,“之”在这里是代词,可翻译成“诸葛亮”,所以正确的语序应为“时人莫许之也”即将“之”作“许”的宾语,先说宾语、再说谓语、最后说状语,这与汉语语法顺序极为不同,所以“时人莫之许也”这句话是宾语前置。
三、将静态知识传授转换为动态训练
1.从生活中挖掘语法教学材料
汉语语法知识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其死板、没有感情,而对语文语法学习产生厌倦,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教学现象的发生,相关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汉语语法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增加汉语语法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加深对汉语语法知识的印象,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
2.注重汉语语法教学活动的开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古诗、对联等都是体现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典型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对偶性十分明显。所以,要想创作出一篇令人称赞的诗歌和对联,就要要求作者能够将身边所接触的景与情,充分的转变成古诗和对联,同时,还要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
因此,要想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语法学习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相关教师就要在汉语语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创作诗歌和对联等教学活动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升当代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其更好的学习汉语语法知识,避免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问题的发生,相关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通过结合语法教学讲解古代诗歌和文言文,以及将静态知识传授转换为动态训练等方式来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升初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程一凡.怎样进行中学语文学习评价与测试[J].四川大 学出版社,2017,02:20-21
[2]高更生.汉语教学语法研究[J].北京语文出版社,2017,03:25-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