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科目学习中包含大量的文本资料,比如情境设置题目、概念定义、公式法则以及应用类题目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掌握关键信息,方便理解记忆,并做好运用工作。本文结合中年级数学教学情况,分析培养与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理解 培养方法
引言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不仅包括简单的计算题、公式套用问题,小学数学的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应用题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应用题的解题,学生需要理解题目含义,从而更好地找出条件以及信息之间的关联,更好完成解题。
一、带着问题,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层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因此老师需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数学阅读引导。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反映在对关键信息的获取方面,通过结合关键信息进行思考,也是顺利解题的关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同时及时勾勒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列出以下自学目标:
(1)这道题怎样口算?
(2)分小棒时是分了几次?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3)你会列竖式吗?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口算、分小棒和竖式有什么联系?
(5)你认为教材中还有哪些地方看不明白?请划上波浪线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依据自学目标,结合教材中的图像、数字、人物对话、解题过程,仔细阅读分析完成必要的预习项目,读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难点和疑点。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探究,适时给予点拨和释疑,学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交流反馈,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老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反馈机制,老师通过对学生阅读中问题的发现,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定期分享阅读心得,以及新的解题思路和习惯,并通过分组交流学习学习的方式,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阅读竞赛的方式,为学生制造数学阅读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记忆能力,有效帮助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在进行《数学广角——植树的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进行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利用数学阅读竞赛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两组,然后以阅读的方式提出关于植树的题目,让对方进行回答,只要对方回答正确,就可以成功的积一分,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鸡兔同笼》知识点学习时,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鸡兔同笼制成动画视频并播放,调动学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猜测,尝试利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如,“圆的认识”知识点学习时,创设问题情境-车轮轴为什么装在圆心。如果车轴不装在圆心,自行车骑起来会是什么情况?让学生在塑造出的情境中想象,明白圆心到圆周距离相当,也就是半径相等,车轴安装在圆心才会平稳。当学生认识到圆的半径、直径等知识后,教师给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圆的半径,让学生猜猜可能是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三、课后复习,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和学生生活存在联系,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塑造一个问题浓厚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实现培养数学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关联,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通过知识点、课堂习题及教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灵活巧妙的问题,通过问题的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无法把本课所涉及到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在课堂上展示探究,可以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如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学生对年月日的产生、闰年的形成原因以及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等问题产生疑问,有浓厚的求解欲望。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百科全书》或网上查阅资料来了解,甚至可准备一些阅读资料供学生使用,帮助学生得到所需的答案,解决心中疑惑,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数学阅读带来的快乐,拓宽知识面。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通過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将数学文字、图形、符号语言并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中的知识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