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多种办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民主平等;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66-01
  当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情绪体验十分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师生关系融洽,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人格上尊重学生,不体罚或心理惩罚学生
  近些年来,仍有个别老师体罚学生、心理惩罚学生的事件频频发生。因为在一些老师中存在这样的想法:体罚或斥骂可以让调皮的学生变得听话,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受到鞭策——由于怕责罚而怕老师,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勤奋学习。这样,责罚就成了某些老师用来维护“师道尊严”,确保“权威”的“法宝”。
  殊不知,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不愿上课,仅仅因为老师某次上课老师批评了他,伤了自尊心。
  中学生和教师在学识、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别,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因此彼此要互相尊重。而且,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师挖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渴望和能力,用尊重学生的态度进行教育。老师的权威也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沟通基础之上的,老师应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是师生人格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现在,给学生排名次的现象也仍然存在,学生为此被无形地划分成优、中、差几个等次。假如成绩差而又不遵守纪律,则暗中被划分为另类。在学校学习、生活各方面中,不同等次的学生享受不同的“待遇”。老师给优等生“开小灶”,上辅导课,对“差生”则冷眼相看。
  其实学生的能力远非考试排名可以衡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为什么一定要排出名次,强调他们的弱点呢?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意思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贵贱,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是与有教无类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另一个教育原则。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先天素质上却存在差异;个性、爱好、禀性等方面更是丰富多彩,大异其趣。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不同矛盾必须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学生的素质个性不同,培养、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三、弱化权威,解放学生,实施民主教学方式
  教师弱化权威,不以权威压制学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就整体而言,教师的知识全面、系统,学生不如老师,但就知识认识、发展而言,学生思维更具活力,更具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灵性,所以,对于知识的某个环节,某一个具体问题,往往有新的感悟,会闪现灵感的火花,甚至会超越老师。因此,要给学生松绑,创造一种学生身心极大解放的“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的教学氛用,使学生敢对科学既定结论进行挑战,敢进行批评性思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的误区,加以引导,不断矫正。例如在学习“香港回归”这一目录时候,组织学生学生阅读完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问题,向老师提问。这种民主讨论问题,进行探索,提出评价寻求结果的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反映良好。
  四、要拉近师生距离,主动关心学生
  在学生心中最理想的老师是真正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时刻关注学生生活,常和学生沟通,愿意倾听学生心声的老师。中学生时期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矛盾的时期,是人生烦恼最多的时期。而处在这个“心灵断乳期”的学生还有一种闭锁性心理,不再对父母无话可说、无事不谈,仅与朋友倾诉,甚至只在日记中宣泄。那些由于生理变化引起的情感的变化生成的烦恼和一些对人生、社会难以理清的思绪,长期积压在心,若无人疏导,往往导致行为的失常,影响学习和生活。这时,师生之间熟络,学生愿意当老师是朋友,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了”。师生关系融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后的教学则事半功倍。
  五、用爱关注“问题学生”,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學生。实践证明:只要教育得法,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象曾某某,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大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这学期期中考试这一周,某某连续五天不回家,都呆在网吧。像他这样的学生不能总是批评教育,因为在他生长的环境,从来都是被批评的,所有我采取了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对他的宽容和理解。于是我采取了心理攻势这适度的宽容与理解,让他在我班健康地成长,端正了学习态度。最后,在学期末也获得了“最佳进步奖。”实践证明,我们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他那颗冷却了的心,去启迪他的灵魂,使他重新燃起上进的火花。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
  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周峰著.《素质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12.
  [2]《课程、教材、教法》,2000.5.
  [3]郭长桑主编.《心理学专题》,20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