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文本教学之“三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文本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下,如何利用文本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一大难题。本文在特级教师应永恒老师的启发下,以《女娲造人》教学案为例进行反思,试图从巧读文本、巧设问题、巧解难题三方面作了探讨,以期有所收益。
  【关键词】巧读文本;巧设问题;巧解难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58-01
  《女娲造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文,由现代神话学家袁珂在原有《风俗通》记载基础上改造而成,为自读课文。从学习目标而言,是要通过对比阅读,理清文本思路,重点把握作者借助想象对原有记载作了怎样的改造。因此,笔者在教学案上作如下设计:
  1.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并与《风俗通》对比,找出作者所作增删。
  2.找出故事中体现女娲“神”性与“人”性的词句,概括其形象特征。
  3.总结神话中想象的特点和作用,并结合《嫦娥奔月》,完成一个课堂小作文训练。
  通过课堂实践,在特级教师应永恒老师的点拨下,深感这样的设计仍存在诸多不足,或者說它只是完成了浅层教学目的,是为教而教,不是为学而教。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其基本特点。语文教师的任务并不仅限于“教语文”,而应是“教学语文”,简言之,要让学生最终“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尤其新时期下,语文教学应当基于核心素养。何谓“素养”?素,意为本色、本质,重在先天内在的遗传基因;养,意为修养、教养,重在后天外在的教育熏陶。因此,素养即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应重在培养训练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使之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力。由此,笔者对该教学案作如下几点探讨,与同仁共勉。
  一、巧读文本攫取有效信息
  评价一堂阅读课,首先是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迅速准确把握文本关键有效的信息,并作复述。有效的阅读、精当的概括等核心素养就是在长期课堂实践中得以培养与训练。
  1.对文本作有效阅读。
  本文语言通俗,内容浅显。阅读前,教师可先指导跳读式读书方法(本册P133),明确要主动舍弃或忽略文本中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抓关键词、找中心句或提示语。接着,文本中,“天地开辟,却显荒凉寂寞→女娲感到孤独→女娲造小人→女娲满心欢喜→女娲疲倦不堪,挥洒黄泥→将小人分为男女繁殖后代”等是段落中显而易见的关键词句,学生以快读、跳读方式阅读,即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从而理清思路,把握情节,保证不在已知的或一目了然的地方浪费时间、绕圈子。
  2.简明扼要复述文本。
  复述是语文学习中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对阅读效果最直观的检验,能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很好地评价一个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从获取文本关键信息角度出发,本文可采用重复性复述,教师只需留意学生的复述是否简明扼要又层次清楚,是否点到或保留了主要情节、关键信息。
  二、巧设问题探寻当知未知
  评价一堂阅读课,其次是教师能否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须知未知或知之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体会思考的乐趣。
  就该文本而言,理清故事情节是浅层的教学目标,理解想象的创造性与女娲的形象意义,才是教学的主要着力点。文本中,袁珂的改造有二点值得注意:(1)文中有大量对女娲心理、神态的描写。显然,她不单是个神通广大的冰冷的神,更是个鲜活生动的人。(2)“改造”就是再创造,即含增删之意,文中不仅增加了很多细节,更应注意删除了什么。由于删除的内容以课外资料形式呈现,隐蔽但不可忽视。教师可以此为突破口设置问题:(1)文本对女娲神性与人性的描写里,你认为想象创造应注意什么?(2)作者为何把《风俗通》中,“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的情节删除?这些问题既富趣味又具挑战性,大可以小组自主探究形式进行热烈的讨论。
  课堂实践中,常有教师或问得碎,或问得白,或问得懵,以致学生一会儿嘻嘻哈哈,一会儿云里雾里,最终沦为低效课堂。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刻理解文本,巧设主问题,让主问题有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三、巧解难题品味言语智慧
  评价一堂阅读课,还要看教师是否能指导学生品出文本的言语智慧。阅读实践中,教师应“抚平潜文本的褶皱(即驼峰或潜流),在看似一望而知的地方,和学生一起发现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
  1.感受语言之鲜活。
  文本中,一面是天地开辟时的莽莽榛榛、勃勃生机,一面却是女娲的孤独、伤感;一面是能挥洒黄泥成人的充满神力的女娲,一面又是如常人有喜忧会疲倦的女娲。显然,她是个是人性化的神,是鲜活的语言带出了鲜活的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品味这些语言的精妙。而文本改造中删除的内容,应抓住“富贵者”“贫贱者”“祷神祠祈”等词分析,强调《风俗通》里把人之贵贱归于天命注定,男女婚配归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符合封建统治的需要,又具迷信色彩,起到了愚昧麻痹人民的作用,而作者的改造体现了人生而平等,自由婚配的思想。通过对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智慧的深入探讨,让学生意识到,在我国浩瀚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阅读时要有一定的甄别力。因此,鲜活的语言既精妙又充满智慧,发现并抚平文本中此类“驼峰”,能诱发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力,提高价值观判断、文化传承与理解力。
  2.再创语言之魅力。
  感受名家名作的言语智慧,更希望看到学生在习作中也有体现,因此适时进行片断式作文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片断训练的主导思想是从局部入手,培养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的敏感性,抓住细节,写好细节,逐步提高。学了本文,教师可借用“姮娥奔月”的故事,要求学生想象揣摩嫦娥的内心世界,写完再及时对一些优秀片断进行点评。
  总之,语文的文本教学是一门精巧的艺术,教师首先要自养,让学生带着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即核心素养,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2]陈日亮.《一节好的阅读课的标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