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巧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展现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表现,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凸显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促使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去,展示学生自身的才华,表现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意义十分深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模式,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小学生;创造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所进行的语文活动,创造力影响效果非常大,直接关系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质量问题,必须要切切实实地抓好。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努力营造适合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氛围
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受所处教育氛围的约束,为小学生努力创建适合他们创造力发展的氛围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语文教师不单单是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引路人。抓好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受外界诸多因素所制约的,外界因素制约着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呈现的是逐次递增的趋势。但是,所上升的趋势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现波浪状态上升。决定小学生查资料的外在特征表现为学生有超强的好奇心,愿意问些为什么。只因为好奇心存在,学生才会有探究的欲望与兴致。再者学生还富于奇思妙想,乐于大胆想象。在学生的幻想之中,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得到启发与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创造力就会展示出来,学生的才华也会呈现出来。另外,学生聪慧的头脑、敏锐的灵感在学生创造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适合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氛围,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小学生所提出的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观点,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的时机。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倡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参与到自由探索与实践中去,使学生能够用心思维、用心学习,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捕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表现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其表现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最具有学生创造力的成分,使学生掌握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引导学生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提问是最为常见的模式。师生间的提问随时发生,学生的思维往往会从日常教学中的提问开始。因为教师提问的类型不一样,对孩子们思维发展的作用也不相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进行适当提问,从提问中去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进行语文学习时,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激励小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有问题勇于面对。因为这可以充分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学生可以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也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途径。教学时,课本的内容以及语文教师所叙述的东西,往往在学生的眼里都是至高无上、毫无争议的内容,是全对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与所听所看的内容不同观点时,受上述思维的束缚,不去阐述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将自己的观点趋向于教材及教师。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极为不利,禁锢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于适当之时向学生讲清,我们手中的课本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并非就是真理,并不是完全准确无误的。教师应激励学生积极地思维,勇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自主性的培养。
例如,语文课本上有这样的一个练习内容,改正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这个习题是那个单元训练的重点内容,教师应该指导改正方法,引导学生找出不正确的词语进行改正。此题共有五个句子,第一个句子由教师引导学生改正,进行错误的修改。在第一句修改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其他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完成错误词语的改正任务。可喜的是,剩下的四个句子,每一句都不是一种观点,学生的争论此起彼伏,气氛激烈。最为突出的是第二个句子,句子是“小刚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员。”一个学生说道“光荣”这个词语用得不恰当,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做了好事之后才能称之为光荣。他的话语刚落,其他同学就质疑,说加入少先队不也是光榮的事吗?光荣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少先队员”,应该把“员”字去掉。这种答案与教参上相同,我认可了答案。就在这时,一个学生说少先队员可以不改,将句中的“加入”改为“成为”就行了。只要是对的,我们就应该认可,如此,不仅能锻炼小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让学生知道要有属于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
参考文献:
石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35).
编辑 王彦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5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