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183-02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兴趣是创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教师应在“兴趣”上做文章,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1.设境激趣。
小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感人的故事,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教学《月光曲》时,可以先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优美的《月光曲》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月光从海面升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当学生沉浸在老师所创设的月夜情境时,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这首动人的《月光曲》的来历,学生立刻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并对贝多芬的行为予以肯定。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真实的画面面前,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学生又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既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使学生在自己的情感实践中生成了新的思维,这就是创新意识。
2.图文持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故乡的杨梅》的教学,要学生理解杨梅果颜色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找出课中语言文字的描写,再联系自己的想象,把杨梅果颜色的变化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加深了学生对杨梅果颜色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爱杨梅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术,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兴趣,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提供学习成功和探索创新的机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如果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手段,对学生每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以支持和鼓励,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評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评价时,我们要不断地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学生身处班集体之中,他们喜欢受到表扬,需要鼓励,希望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及作用,想要和同学比一比,证明自身能力。他们有着很强的竞争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心态特点,组织教学。对学生的表现,多以鼓励、称赞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如: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常会漏字、添字,但每一次他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教师如果经常表扬他:“你读得很好,只是要认真一些,不要让字宝宝从你嘴边溜走!”“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得真有感情!看来你是用心在读呀!’”不断地鼓励,会使他读得越来越好,再也不会漏字、添字。
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灵活采用各项评价指标,通过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潜能,长处及不足,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态度,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三、鼓励质疑,增强创新信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小学生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的问题很多。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教师还应该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
四、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善疑巧问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问题,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焦点,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调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
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提问:“春风又绿江南岸”你是怎样理解的?这样的提问,起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自己的分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学生的答案有的包括了教参所列的内容,有的却与教参发生冲突。如学生说,这春风吹绿长江南岸的景色,不是因为诗人看到的,而是诗人想到的。因为,诗人不可能从北岸的瓜洲看到南岸的景色。学生的理解与教参不同,但却有自己的创意,有一定的道理。使教师的提问达到了推陈出新的目的。
2.培养学生启发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很多,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良机,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塑造学生美好心灵,高尚的情操。教育家加里宁曾这样形容教师,他说:“教师仿佛是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盯视着。”从这句话我们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的分量。我们不但要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以一颗火热的心去关爱学生,还要以满腔的热情去热爱教师集体,积极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为集体争光。
总之,创新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富于创新的环境,需要教师联系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足够的创新时空,使之能够摘取丰硕的创新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