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BIM技术给建筑从业人员提出新挑战。在学习消化的过程中,我们要脚踏实地,从类BIM开始逐步深入。想清楚想向BIM要什么,如何将应用落到实处,获得收益。
关键词:学习;专业性;反哺;类BIM
1 前言
越来越多听到关于BIM的讨论。上至老资格的建筑人前辈,下至刚毕业的建筑相关专业毕业生,谈起BIM都能发表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建筑信息化模型业镜走进了没一个工程人的视野。有的已经接触过各类型的软件产品,有的已经可以熟练操作其中的几种软件。2017年接触过一个实施了BIM应用的项目,整个项目干下来,使用模型的次数微乎其微,最终没有看到经济效益。甚至在过程中发现模型根本就不够完整,瑕疵很多。新事物在出现初期,总是伴随着各种争议。在这项技术从起步迈向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出现了BIM无用论的声音。很多人说BIM更多应用于电气、管道以及装修阶段工程,做为土建工程施工方我们有必要对BIM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深入进行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的设计一般是采用手工计算和在绘图板画施工图,计算和绘图效率很低,一栋多层房屋的设计周期一般需要三个月以上。直至今日,很多建筑专业学生在大三大四依然会设置手绘图纸的课程。这是未来设计师的基本功,也是加强空间立体概念的过程。
計算机的推广应用,给结构设计带来革命性进步,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设计革命,通过CAD应用甩掉了图板。在甩掉图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虽然扔掉了画笔,换成了鼠标,但设计人员依然在给施工人员做设计交底,图纸会审,设计变更。随着现代建筑的设计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体量越来越大,双方的矛盾似乎也在加深。做为设计方觉得施工方素质差,看不懂图纸;施工方认为设计水平不够,图纸表达不清。
根据相关可查资料,目前我国大部分设计院年人均产值在30~40万人民币,其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效率在全部行业中,已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通过提升技术手段和业务范围也是设计院的诉求。正是有了这样的需求才能推动BIM设计技术的发展。BIM是建筑业的热门高频词汇,探讨它的应用和发展的论文会有成千上万,已经精通BIM设计的人才也是人山人海。在这里,我只想表达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不一样的线索。
2 设计院应用BIM技术可以介入施工现场的临建和施工方案
近水楼台先得月。纵观整个建筑行业生态链,设计院推动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是最佳选择。设计人员的基本属性很容易就能拓展到建筑信息化模型上。不论是从知识背景,还是新软件上手难易程度看,它们都是最适合的人选。施工方参与BIM技术的人员通常是兼顾现场生产,很难做到专人专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像国家已经明令禁之建筑专业以外人员报考、注册建造师,做为施工方就不要去抢设计的饭碗。施工过程中实实在在需要信息化模型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把控,未知事件的预测,设计院依然只提供图纸,不提供模型,施工方做BIM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现在的施工图,如果能够融合施工过程的全部元素,未来的工地将是美丽的、安全的,投入使用的建筑物会是完善的、有生命力的。比如在建筑图中,加入施工内外脚手架、模版、工作面、工人工位等现场实际会发生的所有信息。设想一下,那会很像一张美图过的施工现场。以施工外脚手架为例,现阶段的外架方案多是文字叙述形式,规定布距设置范围、扣件连接方式,剪刀撑要求等简单信息,不够直观也不够精细。如能经过设计计算,像建筑图一样精确到毫米,并充分考虑建筑的外形,临建等环境因素对搭设的影响,那么这套基于模型搭设的外架,一定是安全、美观、经济的。设计介入实际施工,会极大的提高现场的观感水平,有效帮助现场临建定型化,模块化的实现。当现场的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混凝土工程都能精确到毫米级时,施工的现场管理和施工质量都将实现质的飞跃。
3 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对BIM模型的反哺作用
做为施工方现场一线工作人员,我们最清楚希望通过建筑信息化模型获得什么,在应用的过程中,最清楚模型中缺失的是什么。例如,BIM结构模型中的钢筋分项。是在最理想化的理论情况下排布。然而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误差在所难免,往往出现钢筋密集的位置连电气预埋线管都很难穿越。图纸、模型中的钢筋横平竖直,而实际施工过程中的钢筋会有扭曲和移位。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提高钢筋工程的质量的方法,运用新工艺新工法,让实际与理论无限接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统计总结各类工程的误差范围。这个范围是符合规范要求,却又很难完全消除的区间。以次为依据向设计师提出令其信服的深化建议,通过小幅改动,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施工质量。
设计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按图施工”。可曾想过这简单的几个字可能会是施工人现场的梦魇。提出我们的证据,让建筑在设计阶段就足够合理化。
4 施工方人员的BIM应用
施工现场,离建筑信息化模型最近的是预算人员。他们所使用的广联达算量软件,已经能够实现BIM的部分使用功能。而且这个建筑模型的准确度很高,因为预算人员的工作是严谨的,锱铢必较的。以次为切入点,带动现阶段施工方的BIM技术应用。对于预算人员,迈出新的一步,也许仅仅是新装一个软件而已。
另外,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往往在编制施工方案时的反复斟酌,浪费了很多时间。依据模型,在三维空间下考虑,很多细节会变的直观而准确。只是凭借在脑海中想象,照搬其他工地所做出的方案,想必很难匹配现阶段业主对施工方日益严苛的要求。也无法有效指导现场施工。很多时候,对现场的质量要求仅仅是优秀工地的一张照片,不够脚踏实地。要求应该就是工程自己的模型,是这个建筑物理论情况下的最完美形式。我们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赋予它生命力的同时,留给业主一份尽量接近完美的内在灵魂。
BIM技术有人说它是检查碰撞,是可视化,是工程一切信息(时间、照片、方案、交底等)的数据树。归根结底,是施工一线工作人员提高施工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工具。如果建模、拍照、录入数据成为施工人的负担,占用了他现场把控的工作时间,那我以为BIM就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人干活的时候会舍弃之前用着顺手的旧工具,而去买一件并不好用的新工具。
5 施工现场类BIM概念
不拘泥于形式。没有专业的BIM应用团队,没有模型,缺少各方面的投入,这些都没有关系。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法开始。对于现场问题的研究,采用手绘或是简易cad 3d功能绘制的图纸,这个事儿就很BIM。我们也许并不需要整套的BIM模型,更多时候只是想完善一个节点的方案。施工人通过学习,能够完全掌握建模工作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们只是运用其部分功能解决我们亟待解决的部分问题,实现难度自然降低了很多。这个工作过程可能不是BIM,但它一定是类BIM的,相似的、目的一致的、简单有效的。
手工制作的沙盘,业主方前期制作的渲染效果图,手绘的节点大样,这些工作都很BIM。新技术往往看起来高大上,实际只是来自老方法的总结创新与升华。突然想到越来越热门的电动汽车品牌tesla、蔚来。儿时的电动小汽车,为了省钱都是使用能充电的电池,也许它们只不过是跟着我们的时代,跟着我们一起长大了而已。
时代给新时期的建筑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许有一天,设计师与施工人员的界限将被彻底打破。也许有一天BIM就融入了木工锤子bingbingbangbang的悦耳之声中,从有形又回到无形。有位前辈饶有兴趣的告诉我,从木工钉钉子的声音中就能听出他的心声。当BIM简化到成为每一位工人的基本工具,它一定能够在建筑业行业中演奏出新的美妙音符。
参考文献:
[1] 松岗.BIM建筑资讯建模手册. 2008.
[2] Kesari Payneni.BIM的关键力量.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