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问题,而作文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和文学素养的体现点,加之作文分数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成为老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锐意革新,立足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而语文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和英语、数学占有同样的分值,更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高中作文是学生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的核心体现,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联想想象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虽然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作文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写作兴趣低下、人云亦云,作文时素材陈旧、缺乏情感等等,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重中之重,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过于强调传授学生写作技巧,缺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体验,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尝试、改进,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多给予一些鼓励和赞扬。例如,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画出学生文章中的亮点词句,旁批一些赞扬的话,给学生一些激励,让学生在作文中感受到快乐,而不是为了应付高考而作文。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一些作文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将作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人,在寫作时便能有话可说,有材可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作文主题与实际生活结合思考,让作文内容体现出个人的生活体验,加强作文的真实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例如,当遇到写友情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身边有许多的朋友,你最好的朋友是谁?第二,你跟这个朋友相处的感受是什么?第三,你与朋友相处中,记忆最深刻的事是什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而不是为了凑字数去编故事。只有从自身经历出发,才能有好的作文思路和清晰的文笔,才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传达真实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多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坚持积累素材
另一个来源就是阅读,要在众多文章中出彩,就要有深度和广度,要让读文章的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积累,尤其是阅读文章时,思考借鉴他人的长处,积累好的素材,使自己的文章更加饱满丰富,更具说服力。只有自己的肚子里有货,才能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有想法、有方向。很多学生一看到题目毫无感觉,脑子里空洞无物,其实就是因为平时积累不够,阅读量太少,作文感觉不到位。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导学生阅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写文章时才会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具体。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效结合,例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鲁迅先生对人物的描写细腻传神,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归纳出几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写作中去,一堂课结束后,根据所讲内容,布置一篇三到四百字的小短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归纳的方法,并将其变成自己的写作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是一项艰巨的思维性活动,它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只有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将平时的所见所闻通过书面形成传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些情感的烘托技巧,将故事情节组织得更加生动形象,力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传授写作技巧时,教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更生动,读起来更有趣;长短句交错使用,可以使文章具有节奏感;关键词的运用可以反复斟酌,选用最能传达作者意图的词,等等。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以此增加文章的亮点,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营造和创造写作氛围和机会,激发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所听、所感以及生活态度和情感认知等。通过正确的引导,结合课外阅读的积累,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雪.高考作文模式化问题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徐进.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
编辑 李建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