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文章以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为例,探索在主题班会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主题班会课;儒家思想;孝文化;教育实践
主题班会课是学校教育中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会课,特别是主题班会,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是相对现代而言的,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延续到现在,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无形力量。文化,在此是指狭义的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思维方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其他区域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可。本文所界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目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干,并包括其他各种思想文化内容所构成的文化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目前,中学的一些班会课仍然存在只是班主任布置工作,甚至改为自习课或其他学科课程的情况,或只是班主任单调地说教,形式单一;或只是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利用主题班会课这一主阵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下面,笔者以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的教育为例,探索主题班会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论语》中“孝”的内容,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孝”的表述和理解。
(2)理解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比今昔“孝”文化的内涵,思考作为现代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教学重、难点:辨析儒家思想中“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从而更好地理解“孝”文化对我们今天所要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社会伦理关系的影响。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提前一星期让学生阅读《论语》,找出与“孝”相关的内容,并理解孔子所说的“孝”的内涵。
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题导入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强调的传统文化。在《论语》中,“孝”出现了19次,谈论与“孝”有关的问题有20多处。由此可见,“孝”在孔子与他的弟子心中非常重要。孝道不仅是伦理关系的体现,还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过去,古人追求“以孝行天下”,那么他们眼中的“孝”是什么内容?今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孝”的概念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二、作业展示
(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点评]没有情感投入的“养”,只不过是像养牲畜一样,这不是真的“孝”。
孝的第一层次:生而供养父母。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日:“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点评]无论父母在世与去世,都应当按照“礼”的规定去做,这才是尽孝道。
孝的第二层次:按礼节办事,行为上不违背礼节。
(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点评]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不做让父母担心的事情,就是尽孝。
孝的第三层次:能够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点评]孔子认为,孝敬父母不仅要从形式上按照“礼”的要求侍奉父母,更应该尊重父母。
孝的第四层次:发自肺腑的对父母的尊重!从关心父母吃、喝、疾病等行为到精神关爱的升华。
学《论语》,谈孝道,不只是了解古人对孝的看法,更是要看“孝”演绎到今天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昭示它的存在,以及对社会伦理关系的影响。
三、今昔对比
(1)一八旬老人,尽管有子女五人,却坐着轮椅、守着棺材露宿街头。
新闻折射:浅层的养都做不到,无异于兽行。
(2) 14岁女孩替妈妈扫大街感动全国。由于一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缺少回报与感恩之心。
新闻折射:这一新闻背后又折射出当下大多数青年缺失什么呢?感恩之心的缺失导致“孝”行的缺失。
(3)陳斌强每天把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用布条绑在身上,骑电动车走30公里去上班,风雨无阻。
新闻折射:克服种种困难也要照顾母亲,这能不能算是孝中所体现的“父母唯其疾之忧”?
(4)随州90后推着奶奶去旅行。年迈的奶奶不仅双腿残疾,而且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一天,黄聪回家发现奶奶在一家照相馆PS了一张站在天安门前的照片。这是奶奶一个多年的心愿:去趟北京,看看天安门。黄聪马上决定,带奶奶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新闻折射:这就是“悦养”的境界。
四、学生总结
孔子认为,“孝”是养生送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追求尊重,让父母愉快生活。
(1)养亲是最低层次的“孝”的要求,要实现这个层次的“孝”,做力所能及的事,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2)尊亲是高一层次的“孝”的体现,即尊重父母的选择、意愿,成全父母追求。
(3)悦亲是“孝”的根本目的,即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精神追求,让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五、引导反思
在历史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孝”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孟子》之《寡人之于国》,作为儒家思想衣钵继承人的孟子,不仅很好地阐述了孔子的“养生丧死”的孝道,还指出这种孝道的实现也是“王道实现”的基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回应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施行“仁政”。所谓行仁自孝始。但孟子并没有停留在此,他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仁德”在个体上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是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孝”,推己及人则是“仁德”了。
六、作业布置
(1)阅读《孟子》,摘录孟子谈到的与“孝”相关的故事,总结《孟子》的“孝”观。
(2)摘录与“孝”相关的诗词,并加以点评。
(3)写一篇小论文: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尽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成就的功业。它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更关系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伦理关系的和谐。班会课,是班主任最可掌控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在这阵地上,班主任可以给出学生学习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主题)、方法。正如本文所言,在阅读、思考孔孟关于“孝行”的思想精华的同时,还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体验,思考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如何行孝,从而丰盈自身的道德观,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理由,本课题研究就是要着力做好计划,在班会课上用一个个主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贯穿起来,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新一代!
基金项目: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班会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17A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