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人民群众已进入新媒体时代,很多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该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基于此,论文阐述了新媒体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分析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研究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eople have entered the new media era, and many advanced technolog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new media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ies the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ra.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Keywords】 new media era;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91-02
  1 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很多新媒体技术和设备应运而生,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视和数字杂志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这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该创新并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应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创新教育方法。
  2 新媒体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2.1 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应用新媒体技术,如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设备,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等[1]。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能够实现双向互动传播。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将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等形式进行了有效融合,改善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限制,且人民群众能够在虚拟空间内自由地发表言论和观点。其次,传播形式具有多样性。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了有效融合,使得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易于被人民群众接受。再次,传播内容具有多样性。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世界各个国家的网络信息,这就使得信息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信息传递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最后,传播速度具有即时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速度比较迅速,信息生产、发布、转载和反馈过程比较便捷。
  2.2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淀的,传统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点和历史风貌。在创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秀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是由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3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1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的执行者,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民族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因此,高校应该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大学生树立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做出贡献。   3.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接班人,是社会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群,高校应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精神追求。除此之外,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将传统的中华文化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其转化成学生的精神素养和价值观念。
  3.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且价值观的可塑性比较强。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价值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2]。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积极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并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和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4.1 深化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为了优化大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融合,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及时根据教学效果和动态对相关制度进行调整,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第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中华文化教育实施制度,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并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除此之外,高校应该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小组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中心,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4.2 提高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并对优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较高的精神和道德素质。因此,大学生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将提高认识、增强意识和培养兴趣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高校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课本内容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结合,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贴近实际生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优化和创新。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高校应该将专业学科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联系,构建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根据新时期的发展特点,丰富学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
  4.3 提高教师的新媒体素养
  教育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应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3]。因此,新媒体时代,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新媒体素质,掌握创新型的教育方式,掌握先进技术,如手机、微博、微信等应用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就要求高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不仅是传授知识、积累智慧的过程,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承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并将专業知识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茹,吴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06):49-52.
  【2】齐继东,左娅菲娜.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缺失与构建[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51-54.
  【3】周燕.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路径探究[J].新闻世界,2017(11):79-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9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