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使用都是由人在劳动中完成,即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第一生产力的载体是专业科学技术人员。因此,人才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和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
  2013年开始,国家正式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旨在通过派遣和培养等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辅助,增加硬件投入、软件配套,解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贫困落后地区在基层生产、建设、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软件”短板。各地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比如:云南省镇沅县秀山村委会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就其橡胶产业等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组织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推荐橡胶新品种、新技术、新割胶设备,并就秀山橡胶等热作产业发展提出专业性建议。贵州省就“三区”计划项目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机制、社會工作认可度提升机制、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社会工作持续性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相关研究。安徽省自2014年起,对“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罗岭等人针对西安高新区高层次人才政策及问题方面进行了研究,李来运等针对新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作者从事“三区”科技人员专项工作三年以来,发现甘肃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如何抓好基层需要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的“立地”人才,进—步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服务良性发展的长效路径。也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可供选派的人才总量不足
  各级主管部门及所属业务单位直接可供选派的人才基数非常小。县一级的公共机构较明显,越到基层比例越失衡,选派难度较大,开展培训帮扶较困难,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原县、区科研工作人员编制偏少,没有空编,难以招录专业人才进入基层单位,体制内可直接调配的人力资源也就随之缩减,特别是乡镇府所辖事业编制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乡镇其他岗位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开展中心工作,真正用于专业工作上的精力不多,倒成了专干的“副业”,每一级都处于人员紧张的情况,所以整体上推进较困难。
  (二)选派人才类型同地方需求时常有错位,导致人才和受援地方实际工作结合度不高
  选派人员在专业门类、人才层次等方面与受援地方经常出现错位,来了以后没事干、干不了,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的现象也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统筹选派过程中,我们有些人员派出单位根本没有注意基层需求,或者是基层部门没有把自己的需求摸清和表达清楚,出现双向选择沟通不清的情况,选派人员和当地供需脱节,造成人员派出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将学林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去指导不对口的农业生产等情况出现。
  (三)选派人员服务工作方式和服务周期不够灵活
  现在各级选派人员主体主要是指导员,服务形式上主要是在乡(镇)村以技术咨询、业务指导、专业培训、发放资料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工作。从选派方式上,每个村—般每年驻点1~2人。这种方式适合于单一性、周期比较短的专业技术辅导,不适应团队或者联片带动的服务工作。从选派的周期来看,规定—年为一期的选派期限。对于短期指导,比如地方开展的具体科技活动、村镇辅导较为合适,但对于周期性较长或不定期的服务工作就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这个现象已经引起省上相关部门的关注,所以2018年省上就把单个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变成团体或者团队到受援单位进行科技服务。比如天祝县哈溪镇友爱村大棚葡萄种植从产、供、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很难在较短的选派期内实现相关技术和销售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所以就要考虑其他的选派方式或者周期。
  (四)培训层次、类型及方式不够丰富
  当前“三区”专项的培训工作主要在省级层面统筹开展,培训范围和方式受到经费和名额的总量限制,内容以素质和综合各类专业技术的讲座授课为主。首先是满足不了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因为技术问题解决起来还是靠上手操作;其次是覆盖面比较有限,培训主题比较单一,最后回到岗位上还是学非所用,供需脱节,精准度不高;最后就是需要高层次专家实地教学和解决现场问题的情况得不到满足。就像有些村镇或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进了新的粮食、苗木、药材品种的情况下没有专业人员进行长期指导与培训,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五)“三区”工作整体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三区”专项是中央财政支持,由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共同牵头的工作,虽然牵涉的有关方面比较多,包括财政、科技局等一些部门,但是具体实施单位只是部门,如果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动态性不足,只是限于总结和汇报,就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且社会传播效果不明显,对于受援方也得不到很大的支持。
  二、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的对策及建议
  (一)滴灌培养,发挥选派人才的涓滴效应
  财政保障是对贫困县进行中央财政的直接转移支付,尝试从省级“三区”人才开始,对本级选派各类专业人才采取逐级轮训的形式,层层带动,向下延伸。这就需要工作机构与试点地区的良好配合和积极探索。在技术上也对受训人才进行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提供系统化授课,全方位培训,达到复合型培养的效果,提高下一级选派人员的整体水平,并且实现滴灌培养,让每一级受训人数逐级增加,发挥人才服务倍增式帮扶的涓滴效应。
  (二)拓宽渠道,多管齐下弥补选派人员总量不足
  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情况扩展选派人员渠道,组织派遣、社会招募、退休返聘等方式多管齐下,逐步扩大体制外和非在职的志愿者加入“三区”工作的渠道。思路可以逐步扩展,比如对于一些专业性十分强的门类,可以返聘退休人员帮助进行人才匮乏门类的培养工作,发挥其“传帮带”的优势,并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
  (三)横向合作,加强同其他“三区”专项工作的协作
  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和教育专项沟通合作,对于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服务可考虑与社会工作专项结合起来。把需要分解完成的一些支持项目整合起来,和其他专项一起完成相关的工作目标。
  (四)沟通协调,健全各级“三区”统筹机制
  广泛开展调研,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化基层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问题,努力打造更加灵活高效的乡村振兴引才聚才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搭建全省“三区”专项工作实时沟通平台,并设立专项工作信息上报机制,编制专项工作简报,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并通过定期举办专项工作会议,加强工作交流和经验沟通。同时,树立外宣意识,协调好各级媒体宣传部门,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三区”工作典型宣传和咨询传播工作。
  (五)动态管理,立足各地实际做到精选细派
  综合各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形成需求类型明细,并汇总相关人才储备情况,根据动态实时掌握各地需求变化,提供合理的选派支持方案,解决人才选派供需脱节的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安全、公共服务盲点需求加以重视,注重形式创新,使选派服务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六)整合项目,摸索团队协作柔性服务的形式
  在选派服务工作的形式和周期上,以地方实际开展工作项目为依据,在严格按照经费使用计划和执行规定的前提下,确定服务派遣方式和期限。除单个人员的短期兼职服务外,还可尝试与用人单位签订整体合作协议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持、团队打包派遣等方式实现专项服务工作的目标管理,促进服务供需双方在服务项目基础上的良性合作,消除服务方式和周期的刚性规定对工作实际开展的制约。就天祝县哈溪镇友爱村大棚葡萄种植来讲,可以从产、供、销一条龙的技术指导与帮助,长期坚持在一个点或者一个合作社进行相关种植、管理技术和销售方法的指导和传授,直到出现明显效果,再进行示范推广,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七)定向帮扶,利用专题培养解决基层急缺的人才短板问题
  除集中培训外,以基层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还可将其整理为专题形式,制定具体解决方案,组织相应专家队伍,到州市、县、乡,分专业、分片区对具有共性问题的相邻地区进行定向辅导,针对短板,济困解危,帮助基层解决某一方面工作的人才急缺问题,保障当地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甘肃治沙研究所,甘肃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