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文化礼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代浙江人价值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礼堂,在浙江大地如岭南三月遍地花开,已成为农村弘扬主流价值、传承历史文化、学习身边楷模、丰富文体生活的新场。本文以长兴县为例,就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非遗传承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不可缺失的重要载体,必须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建设管理,做好传承传播。
  关键词:文化礼堂;非遗传承;载体
  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主题的乡村“文化礼堂”是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是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服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委立足于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推动实现“两富”现代化浙江目标的重要抓手。建成的“文化礼堂”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等“四型”于一體,已成为农村弘扬主流价值、传承历史文化、学习身边楷模、丰富文体生活的新场所,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由此,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拟以长兴县为例就“文化礼堂”——非遗传承传播的新载体进行一些粗浅的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长兴县“文化礼堂”建设与非遗传承传播的基本情况
  1. 长兴县“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情况
  围绕地域文化特色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长兴文化礼堂建设总体上要形成“五带两型”的布局。即“五带”: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实际,规划“江南茶乡”、“岕里人家”、“太湖风情”、“希望田野”、“农园新景”等五条实验示范带,每一条示范带建成20个左右的文化礼堂,并按太湖文化、耕读文化、道德风俗三大文化类型进行设计。“岕里人家”侧重山区淳朴道德风俗的展示,“太湖风情”侧重开放创新太湖文化的表达,“江南茶乡”、“希望田野”、“农园新景”侧重平原丘陵地区耕读文化的传承。“两型”:建成的文化礼堂按照其规模、功能等要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示范型文化礼堂,目标要达到30家以上。这类文化礼堂要求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形成品牌特色,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一类是达标型文化礼堂,要求能够达到文化礼堂八有建设标准,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经常性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全县总体要求是:以创建浙江省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为目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力争经过5年努力,在全县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文化礼堂,2013年到2017年,每年完成20个文化礼堂的建设任务,五年共计建成100个以上文化礼堂。2018年在完成20个的基础上力争建设30个村。
  2. 长兴县“文化礼堂”非遗传承传播的基本情况
  长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作为一个移民县,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创造了许许多多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长兴县有国家级2个,省级8个,市级50个,县级104个。这些项目深受百姓的关注,已成为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内容。22个村已将非遗项目作为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村为了能把具有家乡特色的非遗项目展示出来做了大量工作。
  二、长兴县“文化礼堂”非遗项目传承传播的基本做法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是一项非常重要课题,其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礼堂建设可谓是最为显见且最有说服力的新载体。长兴在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注重“静态”和“活态”传承传播方式,其做法具有很强可行性。
  1.“静态”传承传播。
  通过图片、文字、展览宣传进行传承传播。搜集好、策划好展示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是传承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方式。今年以来,长兴县已建设了一批具有宣传非遗、方便村民观瞻、美化村庄景观的展示展览设施,并根据实际,建成展览墙、室、馆等不同展陈形态,以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等展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重点,让观赏者从中对本地非遗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知。如新华村,将礼堂内两侧的主墙面布置成非遗文化墙,把市级非遗项目“畎桥武术”的套路绘制在墙面上,清晰明了,形象直观;丁新村文化礼堂,将县级非遗项目“臧懋循《元曲》”的内容雕刻木刻展板挂于墙面,别具一格,既厚重又有时代感。在静态的“非遗”信息储存传播中,相关部门对已掌握非遗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提升,形成适合文化礼堂陈展需求的文字、图片,在礼堂内外通过宣传长廊对该非遗项目进行传播。如洪桥镇的太湖村,将市级非遗项目“花龙船”的扎制过程、每年端午龙舟祭祀的习俗、历届全县龙舟大赛的情况都做了很好的收集整理,并精心设计用图片、实物等方式进行展示,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2.“动态”传承传播。
  通过演出、影像、文化讲堂等形式进行传承传播。以前想要了解和接触非遗项目或许要等特殊节日及重要场合才会安排,文化礼堂内的大舞台、影像、文化讲堂则没有时间限制、人员限制,全天免费开放。长兴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有的放矢地将非遗项目编排成文艺节目艺术化呈现,拍摄成专题短片滚动播放,整理成典型开设文化讲堂,让非遗传承传播动起来。如徽州庄村文化礼堂,利用原有茶厂厂房,创新举措,把戏台式的演出大舞台与村情村史、茶文化展示融为一体,具有传统韵味。其中,围绕国家级非遗项目“紫笋茶制作技艺”的“茶文化”特色做足文章。将该场地原有的茶叶加工设备进行有机的组合,变成了文化礼堂展览的重要部分。生动形象地向众人们展示紫笋茶文化的历史、传说和整个种茶、采茶、制茶流程,并且,邀请该村村民省级非遗传承人郑福年现场传授、演示紫笋茶制作技艺,使村民和参观者在文化礼堂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从而,也使“紫笋茶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人们现场体验和参观学习中得以传承传播。另外,南庄村组织了状元谢师礼仪,滨湖村举行了一年级新生“开蒙礼”,父子岭村王二相公与太湖捕鱼节,太湖村的划龙舟展示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同时,长兴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还十分注重地方非遗文化和现代主流文化、现代文明的紧密结合,继承历史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在传承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这些“动态”传播传承方式直观地为各层次人群传播了地方优秀非遗项目,使非遗得到了有效传承与传播。   长兴工作实践证明,乡村文化礼堂是非遗传承传播的新载体。在已经建成的文化礼堂,其非遗传承传播发挥着从来没有的好景象,据不完全统计,3个村3个月中参加文化礼堂活动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次,非遗传承传播活动12次,县市媒体报道8次。许多群众不但夸赞文化礼堂办得好,而且还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尤其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本村本土的非遗节目。在长兴,有的农民还拿出自家的存款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传播。如徽州庄布袋戏传承人拿出90000多元从温州置办了一组布袋戏道具,支持本村文化礼堂建设,为当地村民义务演出。他说:“乡村文化礼堂给我们布袋戏演出提供了新平台,我不但要在自己村演,以后还要到其他村的文化礼堂去演,文化礼堂好!”
  三、“文化礼堂”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传播新载体所存在的问题
  1.“文化礼堂”传承传播非遗的创新不够。
  当前“文化礼堂”非遗传承传播的形式很多还停留在图片加文字或者实物堆积的传统展示方式上,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方式并没有充分利用文化礼堂这个大平台,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当前农村文化礼堂虽然给农民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非遗了解形式,但是仍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深入传播非遗项目的作用。
  2.“文化礼堂”传承传播非遗的人才、管理缺位。
  就目前来看,乡村一级非遗项目管理类人才非常缺乏,不但没有专人管理,而且乡村干部缺乏非遗传承传播相关知识,许多工作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实施到位,导致乡村非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许多项目农村传统技艺无人继承,出现一方面农民喜闻乐见,另一方面无人传承的困惑。有的乡土文化产品已经很少流行乡野,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如白岘的十番锣鼓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管理与传承人才的缺乏,许多原生态的文化已消失面难于寻觅。
  3.“文化礼堂”传承传播非遗的经费机制缺乏。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件新生事物,许多工作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其中非遗传承传播建设机制的缺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一个村新建一个高规格的文化礼堂一般费用在80万左右,改建一个较标准的文化礼堂费用在50万左右。而非遗项目要达到有效传承和传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然而,文化礼堂的建设往往经费不足,上级补助奖励政策力度不够,出现“巧妇难于无米之饮”的尴尬。
  四.“文化礼堂”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传播新载体的一些建议
  (一)排摸布局,丰富内涵,是解决非遗传承传播的有力方式
  1.文化礼堂建设加强政府领导,弘扬主旋律。在传承传播祖国文化遗产上做足文章,以实现传承传播非遗功能最大化。展示展览内容要有文案,陈列展览形式要有方案。具体工作中,每个村都要精心整理,深入挖掘本村非遗项目,合理设置农村文化礼堂的展示展览。可建成展览墙、廊、室、馆等不同展陈形态,以图片、文字、视频和实物等形式进行展示;同时要充分发挥文化舞台的作用,与“我们的节日”相结合,以满足农民群众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需求。有条件的要开设“非遗讲堂”,每年不少于6次。
  2.非遗传承传播的直观方式在于“活态”传承。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重点开展以下几类活动:(1)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庆假日、民俗文化、祭祀典礼和参军、入学等特定时节,组织非遗展示展演等有特色的传承活动。(2)结合文化示范村、文明村创建,举行非遗传承人“展示”、非遗小传承人“评选”或“比武”,现身说法的同时促进非遗传承人的挖掘。(3)开展汇聚人气的非遗休闲娱乐活动。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参与面广的非遗体验、学习等活动。(4)开展方便老百姓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进礼堂,非遗文化传承大家听”,邀请志愿者或省市非遗专家讲课。
  (二)建好队伍,优化素质,保障非遗传承传播的长效管理
  1. 建立专家指导员队伍。省市县要分别组建专家指导队伍,邀请有关非遗专家与各村结对,帮助各村深入挖掘本地非遗特色,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着力在展示内容、活动样式上形成品牌,力争实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
  2. 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员队伍。整合提升现有的村两委会班子、村级宣传文化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文化建设力量,培养一支既能热爱非遗传承传播工作,又能熟练操作、组织管理的文化礼堂非遗传承传播工作骨干队伍,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 建立农村宣讲员队伍。以自身素质强、道德素养高、文化修养好为标准,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道德宣讲员,成立一支5-7人组成的非遗宣讲队,定期或根据需要适时开展非遗宣传宣讲活动。尤其要十分重视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积极作用。
  4. 建立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群众自愿参与的内在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把更多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能人,特别是县里的一些艺术能人吸纳和充实到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鼓励他们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群众提供公益服务。组织他们利用双休日、农闲日等时间,开展有关非遗的宣传、演出、培訓、辅导等多项服务。
  (三)整合资金,加强投入,解决非遗传承传播的资金保障
  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村单靠自身的力量去建设文化礼堂,开展非遗传承传播工作往往力不从心的,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利用。对此,一是县财政每年应该安排一定的经费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文化礼堂,并保障非遗传承传播经费;二是可以将文化礼堂建设一并纳入魅力乡村建设的项目,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通过扶贫结对、文明单位结对帮扶的形式,给予实施村一些资金补助。四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动员鼓励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贡献力量,参与农村文化礼堂非遗建设。
  综上所述,乡村文化礼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优秀民俗民间文化,保护祖国精神家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推动实现“两富”现代化浙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积极扶持,全面推进,造福民众。
  参考文献:
  [1]2010年长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编《长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992年谢文柏主编《长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2012年王庆忠主编《长兴农事节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3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