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应用中的价值观比较及其渊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文化的内容。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的规范,指导人们的行动。不同的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各自的渊源。一方面,价值观支配语言交际: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又反映价值观。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彼此会发现对方所用的表达方式与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学习语言不仅要学习语言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学习其文化背景。从而可以更好地使用语言。
  【关键词】价值观语言应用儒家思想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07(2011)01-0132-02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充分地体现了各自文化价值的特点。在跨文化研究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法和目的中做出选择。”“选择”一词说明人们的行动存在各种方式目的,而这种方式是由人进行选择的。这进一步说明不同文化中,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来体现其价值观。一方面,价值观支配语言交际;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又反映价值观。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彼此会发现对方所用的表达方式令自己不太习惯,中国人会感到英语国家的人表达很直接,令人有一些窘迫;同时,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中国人说话“不可捉摸”。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也就包括语言交际方式。
  在大部分英语国家中,人们的行动方式和语言交际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功利主义强调人是生来平等的,追求人的幸福是社会的目标,也是个人的权利。个人被视为理性化的实体。也就是说,个人再也不是那种感性为主的生命体,而成为了一种经济实体。所以,在各种行为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工具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发展经济上,人们总是强调以最少的消耗,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一思想也随之进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英语国家的人总是想以最少的输出,得到最大的产出。在语言应用方面,他们更偏爱演绎式。也就是说先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再列举自己的理由进行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果对方不同意自己的观点,说话人就不必再向下说出事情的原因,这样也就是节省了语言的消耗,提高了语言使用的效率。例如:“we needmulticultural educational reform to improve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for all of ourchildren,”这个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接下来才对这个观点作出了具体的解释说明:“Multiculturalschool
  reform
  is directly linked to thepursuit
  of democratic
  opportunities.Developing
  democratic
  disposition
  instudents is a formidable task in a societylike ours, divided by inequality and loss ofeconomic security……”。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对人们的行为举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儒学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伦理、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一种学术传统和一种生活方式。它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及精神生活中曾经发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儒家在中国的行政、社会、教育及家庭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语言的使用便具有了“儒家”的特征。儒家精神取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这样一种观点:人类社会是寻求自我实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自我在经验上和实践上是各种关系的一个中心,而远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在这一过程中,他者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语言的应用上,中英两种文化受到以上思想的影响,因此,交流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人说话的时候总是要顾及对方的感受,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所以,中国人总是选择归纳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先说出事情的缘由,再得出结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是一种试探性的表达,通过先透露给对方一点相关的内容,看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不同意,或是不赞成,那么以后的内容也就不必再提了。
  另一方面,这种表达方式也有利于保全听话人的面子,给了听话人足够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就是表明听话人可以不接受说话人的观点。这样做使得彼此都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余的选择机会,也就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归纳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说服方式,说话人先把与要得出的结论有关的事实原因说出来,按照推理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可以说明说话人的结论不是强迫他人得出的,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另外,中国人在语言应用方面强调和谐对称的方式和阴阳辩证。首先,汉语在句式上讲究对称。中国的远古先民们很早就对世界形成了阴阳对立的认识,传说中的伏曦八卦历经夏易、商易、周易,一脉相承。《易经》中的思想和语言文字都是对立的。到《诗经》已经比较系统了,从《诗经》到现在,中间经过了二三千年,今天的遣词造句依然如此。而在英语中,这种表达是很少见的。《诗经》中的诗篇大多都是四字一顿,八字一句,如“巧笑倩兮,美耳盼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了汉代、唐代,直到宋代的词、元明清的诗词在形式上都是对称的。如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唐代的诗歌久负盛名,在句式上都是成对出现,李白留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宋代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元曲中也留有“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等佳句。同时,汉语中有许多意义由相反或相对的词构成的词语,它们在形式上和内容是都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例如山高水长、同床异梦、水深火热、小题大做、男盗女娼、因祸得福、眼高手低、无中生有、得不偿失、公而忘私、自相矛盾等。由于汉民族对对称的喜爱,词汇中出现了很多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人们不喜欢说“桌”、“椅”、“石”、“木”,而是习惯于说“桌子”、“椅子”、“石头”、“木头”。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约占了70%以上。这种对称和谐还表现在成语上,现代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的,约占成语的95%以上。例如:朝秦暮楚、天涯海角、借古讽今、风和日丽、沉鱼落雁等。而且,汉语中还有很多对偶形式的成语,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语言的应用可以透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同时,研究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对语言的应用也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人际交往时更好地交流,所以,在接触一种语言、运用一种语言时,应该在掌握其基本语言应用的同时,也要掌握其形成的价值观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4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