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营养教育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目前医学营养教育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调查,并利用查阅文献的方式,对国内外营养专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及对比。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导致营养教育发展缓慢,同时立法等工作也相对滞后,整个营养教育的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导致目前营养教育匮乏及营养师的缺乏。而国外在营养教育方面形成了较好的规模,发展较为迅速。该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目前我国医学营养教育的状况,为后续的教育提供支持。
  [关键词] 医学营养;营养师;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3(b)-0190-02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Medical Nutrition Education
  WANG Dan
  Changchun Med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3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medical nutrition education in China, we designed a series of surveys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utrition specialty at home and abroa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 education in China is slow, and the legislation and other work are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 education lacks a good environment, leading to the lack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nutritionists. Foreign countries have formed a good scale in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have developed rapidly. The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e of medical nutrition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subsequent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cal nutrition; Dietitian;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醫学营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对人体营养状况及膳食营养进行评价、管理和指导;开展预防常见的以及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的饮食营养指导工作;具备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能力、营养食品开发的设计与评价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1]。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营养方面的问题。但重视不等于知识的普及,由于普遍缺乏营养知识,从而导致了营养过剩及营养缺乏的存在。而营养师的培养,就是对医学营养知识的一次普及。该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目前我国医学营养教育的状况,为后续的教育提供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该次调查主要采取现场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进行。主要检查了国内外医学营养教育的现状、社会办学情况等。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2  结果
  2.1  国内外医学营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医学营养教育起步较早,但是相比于国外的医学营养教育,发展较慢。我国缺少营养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社会培训方面相较于国外也略显缺乏,百姓对于营养方面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营养观念急需更新。目前,营养教育正在逐渐的得到重视,许多培训也正在开展。
   国外在营养学研究方面,多以二战后恢复期为契机,为加强国民营养素质,出台了相当多的营养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强了对国民营养状况的监测及研究。二战后,美国非常重视国民营养素质工作,专门制定了立法,总统亲自签署,为特定的人群提供营养服务。目前已逐步的发展为全民营养状况改善。日本在二战后,面对崩溃的国民经济,同样规划了全面的营养政策,出台了很多营养相关的法律,并且加强了国民的营养教育,改善国民营养监测手段,完善营养法律法规,使营养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
  与国外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的营养事业方面的相关立法不够,同时教育体系不完善、社会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营养专业方面招生困难、生源很少,就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国内的营养法律不健全,政府和百姓对营养方面的重视不够,导致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政策及宣传引导,使百姓不够重视营养。同时营养师的社会地位及工作待遇不高,营养师的生存环境差,这也制约了营养教育向前发展。
  2.2  社会培训情况
   我国与营养师有关方面的培训机构众多,但主要集中分布在各大中城市,主办的机构也众多,涵盖了如国际营养学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中国营养学会等。不同的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书的种类繁多,不尽相同,包括有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3]、国际注册营养师、国家营养师职业资格证书、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资格证书、公共营养师、营养保健师证书、营养师培训结业证书等。    在招生对象资格认定方面。助理营养师仅要求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力,或具备相关工作经验2年以上,拟从事营养或食品专业工作的人员。营养师要求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拟从事营养或食品專业工作的人员,持有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在相关职业工作3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医学专业或食品专业学习背景,拟从事营养或食品专业工作的人员;持有高等学校毕业证,从事相关职业工作人员,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高级营养师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有医学专业或食品专业学习背景,拟从事营养或食品专业的人员,持有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证,在相关岗位工作满8年以上人员、公共营养师大专以上学历或相关工作经验4年以上、高级公共营养师本科以上学历或相关工作经验6年以上。
  2.3  学校培训情况
   通过文献查阅、网上资料收集可见国内开展营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开展营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学校有郑州大学;开展医学营养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学校有辽宁中医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等。
  3  讨论
   我国的营养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部分大学中培养了少部分研究营养方面的相关人员。在建国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营养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直到1985年,原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临床营养工作的意见》,至此我国营养专业才又重新发展了起来。但一直以来,我国的营养事业方面的相关立法不够,同时教育体系不完善、社会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营养专业方面招生困难、生源很少,就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种种因素叠加到一起,造成了我国现在营养师缺乏的局面。
   国外在营养学研究方面,多以二战后恢复期为契机,为加强国民营养素质,出台了相当多的营养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强了对国民营养状况的监测及研究。二战后,美国非常重视国民营养素质工作,专门制定了立法,总统亲自签署,为特定的人群提供营养服务。目前已逐步的发展为全民营养状况改善。日本在二战后,面对崩溃的国民经济,同样规划了全面的营养政策,出台了很多营养相关的法律,并且加强了国民的营养教育,改善国民营养监测手段,完善营养法律法规,使营养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
   与国外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的营养事业方面的相关立法不够,同时教育体系不完善、社会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营养专业方面招生困难、生源很少,就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我国当下营养人才无论在数量上[4],还是质量上[5]均显得不足
   针对国内的营养法律不健全,及政府和百姓对营养方面的重视不够,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积极的政策及宣传引导,使百姓重视营养,改变百姓的营养观念。同时提高营养师的社会地位及工作待遇,改善营养师的生存环境,以促进营养教育向前发展。
   社会办学也是对营养教育有益的补充,国家应规范教育标准,是社会培训教育更加科学系统,真正的发挥出作用。与之相比,学校正规教育就显得更加专业,营养专业的设立都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及规划,教育手段完善,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正规,有合理的教育教学资源,能进行正规的实习实训教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营养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卓韵,吴鸣,米宏健,等.医学营养现状现状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82-884.
  [2]  刘璎婷,徐秩彦,吴兴禄,等.构建医学营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2012(16):1745-1747.
  [3]  王烨,于欣平,曹薇,等.行业自治视域下的营养师职业资格认定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5-7.
  [4]  余浩.“互联网+”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5-16.
  [5]  郭宁.我国创业教育现状与模式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45-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6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