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明节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创新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7年11月,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一经上映便受到广泛关注。片中展示的亡灵节庆祝画面令人耳目一新,许多中国观众通过这部影片认识并初步了解了墨西哥土著亡灵节,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寻梦环游记》对墨西哥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填补了人们对墨西哥土著亡灵节认识的空白,对亡灵节文化的传承与跨文化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反观与墨西哥土著亡灵节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的清明节,在影视宣传方面却缺乏内涵和吸引力。本文將以电影《寻梦环游记》为借鉴,从两个节日具有的相似文化内涵出发,探讨清明节影视宣传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关于清明节节日文化内涵传承与传播的思考。
  关键字:寻梦环游记;亡灵节;清明节;传承;传播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44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5-0183-04
  2018年,《寻梦环游记》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这再次肯定了该影片的价值。温馨感人的故事情节、绚丽夺目的动画效果、扣人心弦的音乐演奏使这部影片广受好评。该片以小男孩米格尔一家的梦想与价值坚守为出发点,以墨西哥土著亡灵节为背景,再现了人们欢度亡灵节的场景,展示了他们面对生死的观点和看法,使观影者身临其境。2003年,墨西哥土著亡灵节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我国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与亡灵节虽然外在的表现形式和节庆氛围不同,却有相似的节日地位和相通的文化内涵。在现代传媒急速发展的今天,清明节影视宣传却相对单一,缺乏故事性,缺少吸引力。本文将先梳理两个节日的相似文化内涵,分析电影《寻梦环游记》在宣传中的优长之处,反思清明节影视宣传的不足及原因,思考清明节文化内涵传承与传播的有效方式。
  一、《寻梦环游记》中展示的亡灵节文化内涵与清明节文化内涵的相似之处
  (一)以家庭为核心的情感寄托
  亲情是《寻梦环游记》的主线,亡灵节本就是一场祭奠逝去的亲人、朋友的狂欢宴。影片中的主人公米格尔跨越了重重阻碍,证明了自己的音乐才能,实现了音乐梦想,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尊重。跟随着米格尔的寻梦与寻亲之旅,观影者也逐渐领悟了家人、梦想以及生死的意义。对于墨西哥人来说,亡灵节的意义就是同逝去的家人朋友重聚,影片中的话语:“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我”,无疑是家人间代代相传的情感坚守。其实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有符合自身历史渊源的庆祝生命周期循环的方式,与亡灵节相似,我国的清明节也蕴含着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情感寄托。《论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后矣。”这不仅诠释了传统意义上的祭拜之礼与教化方式,也阐明了忠与孝的关系。这是清明节的重要意义之一,清明祭祖的文化渊源,一开始就承载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清明节打破了古时寒食节“忠义”文化的局限性,把节日的主题扩大,于是几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传承,形成了“忠于国家皇帝,孝于祖先亲人,”的鲜明的忠孝文化。
  (二)以祭祀为主要形式的生死思考
  墨西哥著名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说:“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寻梦环游记》将生死这本悲伤的话题用鲜艳的颜色、欢快的歌舞表现出来。影片中精心布置的祭坛,引领亡灵的“万寿菊之桥”,向观影者展示了墨西哥人民对逝者归来的坚定信念,使其更能感受到亡灵节背后蕴含的生死价值选择,阐释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的死亡观与价值观。墨西哥人不避讳死亡,甚至以调侃或轻蔑的态度应对死亡。他们祭奠亡灵,却把祭奠当成一种与逝者重逢的良机,他们期待与逝去的亲人团聚,所以他们的节日情感基调是愉悦又欢快的。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死亡是避讳的话题,人们在面对死亡时体会到的恐惧和悲伤使他们对生命更加珍惜与敬畏;人们在思考生死时感悟当下生活的美好,剖析生命的意义。清明时节人们通过祭祀向死去的先祖、亲友等献上自己的追思与祝愿,是对死亡的崇敬和反思、对生命的憧憬和祝愿。清明节和亡灵节这两个节日虽有不同的渊源和文化背景,却都是祭奠逝者、思考生死的节日,皆有着“慎终追远”的相似意义与文化内涵。
  二、《寻梦环游记》在传播亡灵节文化内涵时的优长之处
  (一)故事情节丰富
  国内可查找的有关清明节的影视作品类型主要为纪录片和宣传片,其主要功能是普及清明节来历、介绍清明节习俗,多数时长为5分钟。这些纪录片和宣传片普遍缺乏故事性与趣味性,难以吸引群众的注意,普及度不够以致甚少为人所知。而反观墨西哥亡灵节,电影和宣传片以动画为主,内容丰富充实,趣味性强且蕴涵丰富的节日文化元素,受众也相对广泛。以《寻梦环游记》为例,该影片以墨西哥土著亡灵节为载体,借助一个酷爱音乐的男孩米格尔偶然穿越生死大门的奇幻冒险之旅,为观众打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运行机制相似却更加色彩斑斓的亡灵之境。这里的世界就像一个热情洋溢的派对,颠覆了常人对于亡灵世界的认知。《寻梦环游记》的故事从隔阂与误会开始,到和解与圆满收尾,主人公米格尔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与家人的百般阻挠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冲突。影片在讲述追求梦想的同时,不忘传达“亲情是最牢固的情感”的主旨。除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之外,影片在细节方面也处理独到,妙趣横生的剪纸,明黄璀璨的万寿菊,自由飘摇的骷髅,俏皮可爱的神兽,热情洋溢的音乐,五彩缤纷的亡灵世界,每一处都传达出创作者对墨西哥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也使得观影者能够站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死亡。
  (二)容易引起观者情感共鸣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到:“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鬼神志怪之说,谈起鬼怪总令人心生畏惧,清明节也被笼罩在苍凉肃穆的氛围之下。而在墨西哥的死亡文化中,绚烂热闹的亡灵世界却是令人神往的。人们在灵台上摆放先人的照片,地上铺满鲜艳的万寿菊花瓣,生死两界的大门会在一年一度的亡灵节之时打开,亡灵在有着独特气味以及耀眼色彩的万寿菊的指引下,回到人间与亲人团聚,每家每户供奉的遗像便成了牵引逝去的家人们回家的通道。在奇幻的亡灵世界,亡灵的生死与家人的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被所有人遗忘。《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死亡永远不会是爱的终点。影片将亡灵节文化完美地同家庭、爱与梦想契合在了一起,引起了国人的情感共鸣,是跨文化传播中的范例。它在中国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因为这部影片,许多人知道了在大洋东岸有这样一个国家,他们看待鬼怪的方式如此不同,他们能够把一个悼念先人的节日过得如此五彩斑斓。   (三)包含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符号
  《寻梦环游记》将墨西哥传统文化符号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墨西哥剪纸、亡灵节骷髅、绘画卡特琳娜、神兽爱波瑞吉,象征着太阳光芒的万寿菊花瓣,灵魂的引领者墨西哥无毛犬等,它们构成了亡灵节鲜明的文化符号。创作者更是给亡灵节最重要的符号——万寿菊赋予了与生死相关的意义。影片中的万寿菊花瓣既是指引亲人归来的路标,又是通往亡灵世界的桥梁,米格尔的命运也与万寿菊花瓣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得到被祝福的花瓣,他才能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如此种种,影片将亡灵节塑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节日。很长时间以来,在传统节日的符号体系中,人们过多地关注节日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忽视了节日内涵的保护,也忽视了对精神内涵的追求。在清明节文化传承过程中,虽然各地祭祀、饮食风俗习惯不同,但是从各自丰富的节日习俗以及节日活动中,不难看到人们寄托在节日中的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在当代,一方面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洋节的入侵以及各种商家媒体的炒作,人们逐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失去了热情;另一方面,受商业化的影响,许多节庆活动被各种消费行为所替代,人们习惯性地忽视节日文化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但对传统节日来讲,文化内涵就是节日的灵魂,没有了内涵,节日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节日内涵往往需要通过文化符号来延伸和扩展,表达和重建。从这一角度来看,在清明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确实缺失相对统一、特点鲜明的文化符号。
  三、关于清明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指个人对一个特殊文化或族群所具有的归属感。文化归属感乃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自然地产生。清明节具有节日与节气的双重意义,文化底蕴丰厚,却因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传统难以开展大型纪念活动;因以祭祀、踏青为主的多种节庆方式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情感基调;因南北方、不同民族间的习俗和传承差异造成传播难度加大。此外,节日地位的不同也使清明节的传承和传播重视度远远不及春节。与阖家欢聚的春节相比,人们对清明节的期待值并不高。与西方带有狂欢、娱乐性质的节日不同,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属于自然性的节日。清明节,也是人们在活动中感受自然,感悟生命的契机的自然性节日,但是相应的娱乐性的缺乏也使得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当代年轻人重视。即便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有关清明节的纪录片和宣传片也存在着数量少、内容枯燥的问题,大多数纪录片以祭奠烈士为题材。影视宣传势弱的情形下,多数人对于清明节的认识似乎只停留在祭祖扫墓而忽视了其深层次、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唤醒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发扬民族文化,传承节日内涵都要基于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立足传统,发挥民众主体性,才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取得实效。
  (二)推陈出新,创新传承与宣传方式
  与墨西哥土著亡灵节相比,清明节的影视传承与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影片《寻梦环游记》中各種妙趣横生且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对墨西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内涵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极具节日仪式感,是亡灵节的一大特点。除清明节和亡灵节外,以祭祀为主题的大规模节日还有日本的京都祗园祭。为祈求洁净、消除瘟疫,每年七月人们会抬着豪华的山蛑(游行的花车)沿着各大街道游行,整个祗园祭长达一个月。山鉾上会挂满具有日本特色的美术工艺品,因此山鉾也被说成为移动的博物馆。与此二者相比,清明节的祭祀仪式感较低且多为个体活动,缺失群体性参与。目前可见的大多为各中小学组织的清明节缅怀先烈的诗朗诵会,或各省份组织的祭孔大典等特色活动,参与群体有限。节日活动的开展范围应该从家庭走向社区,从社区走向社会,形成“家庭生活和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新媒体的出现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当代,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能仅仅依靠口口相传和书本教学。如何利用微信、微博等大众传媒提升节日温度,让节日意义不止于“假期”,成为一个难题。如何利用电影、短视频等影视手段将文化内涵寓于动画或表演中,使节日文化得以更加完整、形象地展示在大众面前,走出国门,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挖掘内涵,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文化元素的开放与利用为传统节日焕发生机与活力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寻梦环游记》这部影片融合了亡灵节的节日符号与节日习俗、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利用了影视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得节日的介绍不停留于表面,值得借鉴和学习。此外,影片插曲《rememberme》作为衍生品在网络上获得了很高的点击量,对影片的宣传起到积极作用。其实,我国也不乏文化与影视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比如2018年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就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观众通过节目了解故宫不为人知的秘密,进而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和设计师结合故宫故事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上新,使大众都有了解故宫、走近故宫的机会,激发了其解锁故宫六百年历史的欲望。再如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为媒介,以个人经历与传世佳作结合的方式感染人、鼓舞人,使许多沉睡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让观众们在文学的世界中找到了慰藉。这些节目以一种流行且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还可以利用明星效应而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节日虽然抽象,不如一个地标,一段记录容易开发,却也能在形式上和公共价值上得到提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连接点。除祭祀文化外,清明节作为节气所蕴含的文化及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诗词文化、饮食文化也是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内容。因此,便更要基于传统,学会运用现代媒体来挖掘深层次的节日内涵,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与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风情,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产物,也是历经几千年文化沉淀而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同时它作为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开始,对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预示意义。其节日内涵不容忽视,其传承与传播尤为重要。在大众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清明节这类传统节日如何实现创新性传承与跨文化传播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点。追寻文化起源,重拾文化记忆,探索传统文化的奥秘和经久不衰的原因,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内化于心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节日“现代化”“国际化”不仅是对节日的传播,更是一种保护。由于水平能力有限,本文仅以电影《寻梦环游记》为切入点,从观影的直观感受来谈清明节影视宣传方面的不足,分析《寻梦环游记》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点,浅谈清明节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创新的思考,难免有不足之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9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