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用英语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其教学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我国目前的实用翻译理论建设结果来看,我国的实用翻译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实用翻译的实践。鉴于此,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实用翻译研究与理论发展的情况,从“看易写”到模仿,借用,创新是我国实用翻译理论建设的一种新趋势。
  关键词:模仿;借用;创新;实用翻译;平行文本;理论建设
  中图分类号:H315.9;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130-0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语言和翻译学者们必不可少要研究的问题。关于英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层出不穷,但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这里对实用英语翻译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为了更加集中深入的论述,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中,主要探讨实用英语翻译中汉译英的问题。
   不同的翻译学者对实用英语有不同的理解,在范围上,有些人认为英语翻译分为两类,一类为文学翻译,另一类为非文学翻译;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把实用英语翻译和科技、法律、政治结合起来,这些分类方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采用的是霍恩比的分类法,与以上分类法不同的是,将实用英语翻译放在和文学翻译,专门用途翻译相同的一个层次上,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所以,按照这个分类原则,实用英语翻译其实包含的内容很多,像新闻翻译、广告翻译、电影字幕翻译等,其间既不包括文学翻译也不包括政治法律翻译,将政治,法律翻译归类到了专门翻译之下。采用这种分类方法的一大好处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其他国家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前受关注度较低的实用英语翻译,逐渐成为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翻译门类,值得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
  一、我国实用英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从严复先生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以来,我国的实用英语翻译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94年到1948年,根据这一时期一本汇集英语翻译理论的《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来看,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大力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所以对外来语的学习和翻译蔚然成风。此论文集里有50多篇文章,但大部分都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基本上沒有学者关注实用英语的翻译,而社会民众更是对其知之甚少。第二阶段是从1949—1983年,1983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起始阶段,而在此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并不多甚至一度中断,实用英语及其翻译研究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从《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中可以看出,此阶段与文学作品翻译相关的文章有所减少,而针对科技英语,英语口语的翻译论文有所增加,但是研究实用英语翻译理论及实践的文章仍然很少。在总共63篇论文集中仅有两篇涉及实用英语的内容,分别是余也鲁的《从“传理”看新闻翻译》和高克毅的《广播与翻译》。但遗憾的是,这两位学者均来自中国香港,没有大陆学者研究实用翻译的内容。除此以外,美籍华裔学者赵元任在其论文《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中也提到了公示语以及航班翻译相关的内容,但此论文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实用英语翻译本身。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实用英语翻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它同时也是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必然结果。这一阶段的《翻译新论(1984—1992)》是中国大陆学者研究实用英语翻译的大合集。此书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就是段连城的《呼吁:译者同人都来关注对外宣传》[1]。
   1978年以后,我国的翻译研究者们陆陆续续发表了1 000多篇专门研究实用英语翻译的相关论文。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实用英语翻译发展十分迅速,翻译成果也十分显著。但是,如果仔细阅读之前所发表文章的标题和内容就很容易发现,实用英语翻译的研究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而要想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则困难重重。以对公示语的翻译为例,停留在翻译纠错层面上的研究很多,而能够对其进行宏观分析总结,进而提出一些有引领性原则的研究却很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贺学耘、牛新生、刘法公和徐蓓佳,他们都认为对公示语的翻译应该遵循读者中心原则,以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为主,公示语的翻译应该简洁易懂,这就与传统翻译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翻译更加注重忠于原文,而现代翻译应该更注重读者的情感体验。后来,皮德敏在总结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翻译时不仅要坚持文本类型决定翻译策略,还要根据语境来进行翻译的原则。从此之后,我国实用英语翻译的研究走向了更加系统化的道路,研究实用翻译的学者越来越多,相关的翻译理论也逐渐走向成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英语读物的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国外文学名著的重新翻译,以及对于国外文学读物的翻译。随着20世纪的到来,各种国外影视剧开始走红于国内,更是需求更加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进行相应的语句翻译,这就要求我国实用英语翻译的理论能够与时俱进,达到各个领域对于翻译的基本要求[2]。过去的理论综述内容对于翻译工作的进行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新形势下对于实用英语翻译工作者也提出了文学素养要高、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的基本要求,这也就需要各个实用英语的翻译工作者能够根据文章或是作品结构,进行严谨的推敲,确定翻译的内容,进而确保翻译质量能够达到翻译的要求[3]。
  二、21世纪实用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及标准一经提出,就被我国众多的翻译研究及实践者奉为圭臬,并对其后百年来的文学翻译实践及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实用英语翻译领域,学者们一直无法彻底摆脱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林克难教授在《从信达雅、看易写到模仿—借用—创新—必须重视实用翻译理论建设》中明确提出,对实用英语进行翻译之前,要了解英美国家的用语习惯,多对一些实地材料进行考察,我国的实用英语翻译研究终于有了一个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对原文进行翻译时,以平行文本为素材与完全凭自己的想象相比较而言,前者要容易得多。据此,林克难提出了“看易写”原则。“看”就是指在进行翻译之前,首先要多读,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章,看看他们本土的材料、用语习惯等,能够对不同场合所要使用的英语语言有一个了解。“易”就是“译”的谐音,但是这个“易”与“译”在内涵上又有明显的不同,“易”不是指单纯的翻译,而是要求翻译者们按照英语的源语格式或者用语习惯去翻译,“信”不是它唯一的标准,同时还要更加重视读者的反应和译文的效果。“写”是实用英语发展的必由之路,译者要根据相关的平行文本,直接用英语进行创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翻译的层面上。只有践行了“看易写”翻译原则的文本,才更像是英语国家本土作者直接进行的创作。“看易写”的重点在于“看”,但是我们以前往往忽略了这一步,多看不仅能够让实用英语翻译更加容易,还可以让其变得更加地道[4]。    “看易写”原则自提出以来,就获得了诸多好评,在实践领域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林克难及其他实用英语翻译的研究者也不断对其进行反思与发展。学者们发现这一原则存在着一些缺陷,那就是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在英语世界里是没有的,那应该如何进行翻译呢?丁衡祁教授首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弥补方法——ABC模式(the Adapt-Borrow-Create),即模仿、借用、创新,如果英语中有相同的表达,就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果有类似的,就需要进行一番改造再使用,但是如果完全没有相似的表达,就需要按照英语的习惯和用法进行创译,同时要竭力避免出现机械翻译。丁教授的翻译模式其实是对“看易写”模式的补充,在英语中没有相同或者近似的表达时,我们就需要进行创新,这就弥补了看易写的不足。模仿与借用则是对“看易写”中“易”的补充,丁教授认为大部分文本都能找到平行文本,模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借用也很普遍。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和机构等其实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在翻译时就需要译者们进行创新了,但创新的前提是要遵循源语的语法和语用规范[5]。
   隨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用翻译实践及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变得更深更广。方梦之教授提出了“达旨,循规,共喻”的应用翻译三原则。达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是要传达意义,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缺一不可。循规就是指要遵循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在翻译时一定要注重翻译语受众所属国家的政治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共喻则是指译文一定要通顺,这也是翻译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者都有各自侧重的方面,我们在翻译时要以达旨为出发点,遵循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力求做到共喻[6]。
  三、实用英语翻译教学中平行文本的应用
   近年来,翻译教学的实用性及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受到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关注。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多存在双语能力不足、翻译转换意识不强等问题。而在实用英语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其译文除存在语言错误外,在文本组织及风格上与地道的英语文本相距甚远,更谈不上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笔者在梳理实用翻译原则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认识到译前准备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而平行文本对实用英语翻译教学及实践具有突出的引导作用。
   根据霍恩比的定义,“平行文本”指“在语言上彼此独立,但却是在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下产生的不同文本,在翻译研究和词典学中,平行文本用来检验不同语言如何表达相同的事实材料”(Snell-Hornby, 2001:86)。从翻译的目的来看,原文只是译者进行翻译所需要的一个信息来源而已,并不是所有的源语信息对译文受众都有明显的、直接的作用。因此在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在信息内容、表达方式、篇章格式、修辞风格及文化规范上尽可能借鉴译语平行文本的特点,尽量与其保持一致。Snell-Hornby还明确指出“平行文本在翻译培训中常常用来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Snell-Hornby, 2001:86)。通过在译前阶段大量阅读平行文本,可以让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较快地掌握英语国家同类主题和体裁的文本中那些地道的表达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套用译语平行文本的样式,参考其修辞风格,对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译文质量。林克难教授提出的“看易写”原则及丁衡祁教授提出的“ABC模式”均凸显出平行文本对实用英语翻译实践及教学的指导作用,即通过大量地“看”,对所谓的平行文本了然于胸,为之后的“易”或“模仿”“借用”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分门别类地搜集译语平行文本,建立相关语料库,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了解实用翻译的功能特征及翻译要求,帮助学生在规范文本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克服语言和思维障碍,进行高效率的翻译辅助训练,做好译前准备[7]。
  四、实用翻译实践及教学呼唤理论指导
   任何翻译实践都需要以一定的理论指导为基础,这是翻译学者们公认并一直遵循的原则。从“信达雅”到“看易写”,“模仿、借用、创新”再到“达旨,循规,共喻”的应用翻译三原则,都是译者们在进行实用翻译实践时所遵循的具体规范。而笔者认为,“看易写”原则不仅能有效指导实用英语翻译实践,更针对专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细则。笔者相信,只要在实践和教学中坚持践行有效实用的理论指导,实用英语翻译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实用英语翻译人才。
  五、结束语
  “看易写”原则与模仿—借用—创新原则是中国实用英语翻译界的两大创新原则,也为之后中国实用英语的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给译者们进行翻译指明了方向。这两个原则在理论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它们突破了“信达雅”的原则,走出了这个固有的模式,从中国实用英语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原则。“看易写”的核心原则是“看”,只有看得多了,才能对平行文本的内容都有所了解与掌握,为之后的“易”和模仿、创新打好理论基础。而对于那些外国没有而中国有的,我们就需要创新。在此基础上,就像丁教授所说的那样,即使是创新,我们也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毫无依据地凭空去创造。实用英语的翻译内容十分丰富,翻译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模式,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仔细思考,深入研究其中的理论内涵,只有这样我国的实用英语翻译质量才会日益提升。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42—46.
  [2]连小裕.英语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有效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刘积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学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1):46—48.
  [4]樊晓佳.大学实用英语教学现状研究及思考[J].现代交际,2017(7):180.
  [5]王青.“全语言”理论指导下的“整体式”英汉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117—118.
  [6]向敏瑜.解构主义翻译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韶关学院学报,2009(8):145—147.
  [7]余飞英.翻译工作坊模式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