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助力中国现代农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数据应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大数据应用于农业,发挥大数据的预测作用,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农业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物价暴涨暴跌等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大数据在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有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现代农业;对策建议
  Big Data Helps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Feng Xiangrong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53000)
  [Abstract]  Big data applica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agriculture and the prediction of big data are conducive to solving the resource waste, price inflation and collapse and other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agri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big data i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words] big date; modern agricultur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1  大数据在农业及涉农领域应用的背景意义
  近年来,大数据所隐含的巨大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涉农行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无异于是我们的巨大宝藏,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资源成本、调节农业结构等,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我们开启宝藏的钥匙。本文结合我国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现状,通过总结分析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大数据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对策建议。
  2  当前农业领域的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资源浪费严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农业从业人员近2.7亿,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的64%,有效灌溉面积0.63亿公顷,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远低于发达国家0.8的水平[1];喷洒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5%,比美国低11%;化肥施用综合利用率不足30%。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影响了经济效益。
  其次是信息滞后造成的供需失衡严重。近几年农产品市场频繁出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现象。价格大起大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主要原因是信息滞后引起的供需不平衡,市场需要什么,农户不知道,当某一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农户争相种植,造成供大于求,引起价格暴跌。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经济调节模式周期过长,不能实时反馈,更不能根据基础数据对市场价格进行准确预测。
  第三是数据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是农户缺少数据意识,不去积极主动的收集利用数据,生产种植凭经验。另一方面是相关部门企业对数据的时效性重视不够,虽然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等都建立了价格监测系统,涉农网站2016年已达到3000多家,但由于维护更新不及时、内容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差,导致网站形同虚设,对农户的帮助不大。
  3  大数据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优势
  一是大数据有助于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有利于精准生产。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温度、湿度和植物自身生长情况等特点,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计算出农作物的需水量、需药量、需肥量,可以为农户提供具体到时间、地块、用量的最佳生产方案,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节约农户资金投入,提高收益和产品质量。
  二是大数据有助于快速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资源的精准分配。农户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通过市场判断农产品的贵贱,以此决定下个周期的种植对象,而这个周期多则1年,少则数月,市场反应的滞后性往往会使农户做出不正确的决定,从而造成消费者和农户损失。而大数据却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由于大数据具有智能预测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已有歷史数据准确预测群众需求,再结合气候、土地数据预测当年的亩产量,进而指导农户进行精确种植,实现源头上的精确指导;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将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相结合,预测产量和消费需求,并及时将预测结果实时反馈给农户,实现过程上的精确控制。在流通环节,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播报农产品在各地的供求情况,利用市场进行跨地域的调配,从而平衡供给关系。可见大数据通过对产前、产中、产后的预测指导有助于供需的精准对接。
  三是有助于农业灾害的预测预防,有利于粮食安全。可以通过遍布于耕地中的传感器提供的大量数据(关于历史气候、历年病虫害情况、种植业结构、菌源基数等),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造成病虫害的主要因素进行建模、分析,预测本地区可能发生病虫害的概率[1],提前发出病虫害的预报,提醒农户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作物产量,这对于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来说极为重要。   4  农业大数据在应用中的问题对策
  一是对农业大数据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近年来,大数据在我国有了蓬勃发展,但耳熟能详的领域大多集中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金融领域、国家安全等,农业农村并不是大数据发展的主要领域。当前,大数据促进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还缺少配套的政策、规定及充足的资金。发展农业大数据,需要政府机构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利好于企业的政策文件,必要時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多部门联合开发农业大数据”,农业部和信息化部可以联合高校、企业分工合作完成相关工作。
  二是大数据的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当前,我国普遍存在信息采集及分析、管理均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自动化明显不足。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模经营比例较低,这为数据的采集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是物联网前期投资大,收益低,导致农业物联网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短板极大的阻碍了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种植大户的方法路子,推进信息化、现代化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其次要尽快完善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农业大数据的基础设施。要建立数据监测站,积极利用传感器、RFID、二维码、遥感、API接口等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
  三是农业人才匮乏,必需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2018年,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显示,全国91.8%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西部和东北地区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超过7%[3]。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以依托农业类大学和大数据研究机构或企业,通过政产学研一体的方式,培养农业领域的大数据人才;其次要搭建好人才施展拳脚的舞台,建立农业大数据产业园或农业大数据研究应用中心,打造高质量的农业大数据人才团队;最后要建立农业大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实时准确的共享涉农数据。
  参考文献:
  [1] 许世卫,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学学报,2018,8(1):205-210.
  [2] 孙晓星,江苏移动大数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2018-11.
  [3] 张雅光,新时代乡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