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提及到的重要词汇,它论证的重点是在学习某一门课程的过程中,会养成的一种独有的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学科核心素养是独立于知识学习之外的一种学习获得,它本身的具象表现不如知识一样直观和具有可传授性,因此更需要老师的熏陶和学生自己的感悟,而本文探讨的就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概述
  化学本身是从物质的构成和反应变化来认识世界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涵盖材料,能源,环境甚至是生命本身,通过对世界构成本质和变化的了解,学生可以形成以辩证的动态思维观察世界的认知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认识世界和生命本征,养成健全的人格,虽然高中化学不像专业化学一样有深度和难度,但是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物质种类和变化很多而且常见,因此高中阶段的化学课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课堂,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平台,而平台能发挥的实际效果,与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1]
  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主体内容
  高中化学的主体内容,与化学本身的特点分不开,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编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宏观与围观的辩证认识
  化学本身离不开对于物质本身结构的分析,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上需要了解的分子式和结构式,不过虽然我们了解了相关组成,但是我们能看见的永远是宏观表现,我们能看见熟鸡蛋的蛋白,我们会想到这是很多蛋白质组成的宏观世界,我们随便加入一勺物质,里面又是以科学记数法才容易表达的分子个数,最后我们再看看自己,又对“每个人都是他所吃的东西重构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当学生以后遇到一些问题时,都会有自己最基本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学生都不相信水能变成汽油,因为在微观上,水本身就不含碳元素,所以当学生会从对宏观和围观的辩证认识后,他本人就已经成长了。
  2.对变化与平衡的理解
  要说到“质能守恒”这一基本世界观,就是从化学课程中了解的,世界在变化,但是其中也有规律可循,能量和质量的整体不变,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基础,也因此激发了我们在变化中探索世界本身规律的热情,有了化学的帮助,我们总结出一个个方程式,利用起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如今,各种新材料的开发带来的材料革命覆盖建筑,制造,医药等各个领域,热机的推进成就了现代化的航空航天,军事国防,工程爆破等各个领域。
  3.论证推理与模型构建
  还记得当教师把一个个分子模型带进教室时,很多学生都会围观上去,对于这样直白的“大分子”,学生们当然都是一睹为快,为了标记相同的原子,就在代表原子的小球上涂上同样的颜色,为了代表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就以小棍的连接方式和小棍的数量来表示,当完全不可见的分子变成这样直观的模型,学生想要忘记都难,这就是化学模型的构建,也因此,分子的世界才变的如此缤纷多彩。
  模型构建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在社会应用中,建模本身也是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今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本身已经不是问题,难就难在,如何搭建严谨高效的模型,让计算机进行最快的运算。
  4.探究意识和责任意识
  由于化学本身是为社会服务的一门学科,所以应用化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是常事,比如如何生产想要的化学材料,反应中所需要的能量消耗有多大?如何进行提纯和鉴别?如何防止自然侵蚀?如何处理废水废气,这些都是化学应当考虑的问题,其实仔细一想,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就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生活中的反应,因此化学也算是最不需要生活化的一门学科,因为它本身就代表生活,不局限于化学,总的来说,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能及时解决身边的问题,那么他的社会责任意识一定会获得提高,所以说,提升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也算是化学课的核心素养之一。[2]
  三、现阶段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和改进建议
  我们已经意识到,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高中阶段加紧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的形成很有必要,不过在现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題:
  1.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而且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累积,无法将化学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架空了化学本身的价值,也因此,这也就是钱学森所说的“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原因。
  当然,所谓的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不是按照课本的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照做一遍,比如钠与水直接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这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切一块钠丢到水里,这样做本身没有意义而且不切实际,所谓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就是学生要有接触到化学品的机会,能以实验的方式验证自己心中的某个想法是否正确,当实验之后,学生有了操作的认识,再结合理论,他将会得到很多的知识提升。
  2.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
  学生缺乏探究意识是高中生难以培养出来的一个化学核心素养,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化学本身缺乏动手机会,导致学生没法验证自己的探究方向是否正确有关外,还与我国的教育模式有关,如今,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是深入人心,高中生又被学校,家长,社会甚至是学生本人视作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学,一件是重复的练,以老师的话说就是,练多了就见得多,见得多就不怕遇到新题,都是老题了还怕分数上不去?然而想一想,这不正是机器和人的区别吗?当应试的目的都是不需要创新的机械反应了,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没了动力去探究。
  结语
  总的来说,化学课的核心素养应当是伟大的化学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我们不需要再去归纳探究,只需要看一看伟大的化学家们的表现就一目了然,比如居里夫人,诺贝尔,门捷列夫等等,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庭,甚至不是国家,而是整个人类,试设想,如果国人有了这样崇高的理想,还会出现那些以次充好的食品问题吗?这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2]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