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基础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教师能够从按照教材所规定应该掌握的知识、学习应用技能、体系价值情感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对中学化学教材所涉及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教材的布局结构特点和教学大纲任务功能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制定出有效科学合理的大纲,明确中学化学的教学目标、任务、重点以及难点,为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置奠定基础和依据。本文认为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详细的理解才能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精准定位,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加深对教学本质的掌握。对于那些易于理解的陈述性知识,教学材料都有明确的说明。教师通过教材的引导让学生阅读和发展他们的阅读技能。教师不应“读课文”的教学内容,而应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应该省略什么?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知识究竟应该如何分布,权重如何,这些问题才是教材研究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材分析 基础原则
  如果没有前期的教材分析过程,就无法对日后教学内容、方法设计的基础保障,质言之,教材分析的质量事关教学效果,它是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长时间里,教师对教材分析也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往往没有达到科学化、理论化的水平。同时,在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中,一般也只提出教材分析的意义、方法、内容等,并没有涉及教材分析的原则问题。这实质上仍然仅仅是一种总体性经验,对于实践来说,有便于模仿、便于操作等优点,然而,以经验为指导的教材分析,尤其是理论分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同时又忽视了学习者的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障碍。教材分析的原则是有效进行教材分析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因此必须提出教材分析的若干原则,以此作为教材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目的性原则
  教材分析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作为分析的起点,可以对教学分析的整个过程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不是全盘接受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科学客观的对教材进行批判,让教材的内容得到适当的发挥,对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淡化弱化,评价观念和考试成绩评价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不能深入、全面地理解或不能有效理解和实施。因此,一些教师对教材分析通常有几个误区:一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教材的智能开发上面,只注意教材中的知识含量;二是教材中的知识含量,只考虑少数学生的需要,这显然违反了目的原则。因为基础化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增加人才,培养好人才,而不是精英教育。要贯彻教材分析宗旨的方针,要注重教材分析,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增加新时期所需的各级、各级人才。同时,结合科学本身的特点,分析学生进入社会、进入科学技术、走向生活、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容,分析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内容,不仅要分析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效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并分析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情感、意志、个性和理想的非智力因素。[1]
  二、系统性原则
  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现代科学的主导思维法,它体现了部分和整体的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的特点。用这种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研究问题的全部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综合,形成可能的系统计划,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并建立模型。然后进行系统选择,实现优化,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即从整体到部分,然后从部分到整体形成一个分析的视角,在思维方式上,整合是起点和终点(综合分析是整合的,贯穿于“整体的组成部分”的分析过程,从知识的角度看,教材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由基本现象、事实、概念、规律、理论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构成的体系。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都不等于也应该大于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总和,即,该系统还可能具有由各部件互连而形成的结构的附加功能。要贯彻教材分析的系统化原则,不仅要分析和阐明教材的基本内容,而且要分析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要分析基本事实、概念、规律,教材中的原则、方法等,也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要采取整体性、局部性、整体性的过程,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分析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理解和掌握一编、一个章节、一个部分和一个目的的结构是必要的。
  三、导向性原则
  教材分析的指导原则是强调教材分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必要的。首先,教材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在教科书作者理解并掌握了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后,将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选择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且不能无限制地增加难度,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要经过艰苦的学习。第二,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和再组织。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很大。教科书作者应努力反映各自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发展需要和文化特点,同时考虑到教育发展水平,各区域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反映地方实际的教材,各有特色和多样性。最后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对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进行检验。一方面,教科书的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教材和课程标准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地进行测试和完善。
  正是由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有重要联系,因此在分析教材的时候,要遵循参照课程标准的导向性原则。教师必须钻研課程标准,领会其实质,这是进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有站在课程标准的髙度去分析教材,所得的分析结论才是可信的、可靠的、可利用的,才是符合课程理念、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另外,还应当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联系,这样我们就可以结合课程标准,真正理解教材的写作意图,对教材的内容和写作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及教材的处理方法。[2]
  四、可行性原则
  教材的体系结构虽然由知识的系统结构和知识的应用结构组成,但是其编排仍然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和情感发展顺序。由于化学教材的编写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进行安排,也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对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使教科书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从感知到理解,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等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水平。化学教材的分析,既要分析知识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客观分析学生起点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使教材分析具有易用性和可行性。   教材作为一个教学中介,它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如何去做,教材本身不具有能动性,它只具有知性的普遍性功能,从中筛选出有学生自身情况相符合的要素进行方法应用,才能让知识变为活的内容。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中介”,要很好的发挥范例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师在教材分析时要对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了解,包括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关系、教材语言的心理特征和思维障碍以及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原始知识基础等;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兴趣等。这一过程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自我意识、自我转化和创造性认识。如果不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就可能无的放矢或流于形式。
  五、有效性原则
  现代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效益,倡导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在符合时代要求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进行不低于平均的教学。简单地说,"有效"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教师教学所取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并不代表老师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没有被认真的教导,而是学生没有学到任何知识或学生是否学得好。如果学生不想学习或不学习,即使老师努力教,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六、实践性原则
  分析和理解教材,可以参考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期刊杂志或因特网上发表的有关教材分析的文章和分析结果等,从别人已有的实践成果中进行借鉴、学习是必要的、必需的。但是,教师一定要在自己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学会甄别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且要理解、消化、吸收别人好的观点,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认识。并且,教材分析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于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己现有的教学资源、自己的教学能力选择采用。那种不动脑筋,照搬照抄,用阅读教学参考书来代替分析理解教材的方法,是不妥当的,也是不可取的。
  实践性原则是教材分析获得宝贵经验的源泉,也是检验教材分析质量实质的客观尺度。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必须是理性的,分析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的需求进行二次加工,同时教师也可以对他人分析的成果进行广泛的吸取和借鉴,尤其对分析方法的过程进行借鉴,这样才能发揮出教材分析的优势。教材分析是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受检于实践,丰富发展于实践,是教材分析服务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中题后反思的价值及途径[J].王后雄,孙建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2).
  [2]中学化学教学分析与综合的逻辑[J].詹坤璧.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2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