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放课堂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要让学生走入生活,走入社会,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开放课堂,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应是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那么如何开放课堂,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
  师:今天我们要做回测量员,测量一下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你觉得可以怎么测量?(预设:可以用尺量)你们觉得他的办法可行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个方法不可行)
  师:测量像房子一样很高的物体直接用尺量比较困难。那还有什么办法呢?(提示:刚刚我们学过的比例的有关知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想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思考:你有什么办法?如有办法了先在组内交流,请组长总结你们的办法,等会向大家汇报)
  集体交流解决方法:可以在同一时刻利用杆子影长和高度的比等于教学楼影长和高度的比相等的原理来解决。(方法不唯一)
  四人小组合作:1.每组组长领器材:卷尺,一根小棒;2.合作测量出小棒的影长和杆高,及教学楼的影长(作好记录);3.计算得出教学楼的高度。集体汇报。
  ……
  在这节课中,学生走出了原来的教室,把课堂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教师开放了课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和生活在这里得到真正相互体现。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开放式教学,起源于教育家科恩的“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和教育家斯皮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他们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笔者理解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生活感悟和知识内化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课堂上许多内容是不可能如生活事实般呈现在学生面前,往往是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在师生交流中得出一个数学问题,需要通过师生的思想、情感、言行等的交流沟通来达成教学目标。部分学生对知识不能得到内化,生活的感悟与数学知识没有相互沟通。可以说,他们学得只是单纯的数学。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开放的教育理念,不能把数学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大数学观,努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的一个经历过程。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教学回归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创设一个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学情境,与学生一起去探索解决一个生活问题——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的生活感悟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一种成功的快乐。
  拓展课堂的外延空间
  “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数学的本源——生活。数学课堂应向学生的生活开放,把课堂延伸到学生实际的生活中,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现实生活,将原本比较抽象枯燥的数学教材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这个教学中,笔者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拓展原有的课堂外延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与现实生活紧密接触,心更大也更自由。在探索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有了更为深刻的生活体验,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使知识在感悟中得到真正内化,摆脱了课时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课堂的外延空间,这时知识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有趣的、愉快的,有意义的。
  选择开放的生活素材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事所产生的数学问题,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感悟数学,发现数学,又能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愉悦。因此,开放课堂,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精心选择开放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能够有自己的多样的解题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多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量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原本的生活体验及文字上的理解,测量操场的教学楼没有实际的体验。只有走入生活,亲身的感悟,才明白直接测量是不合理的方法,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解决问题。开放性的教学素材,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更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开放课堂,让生活走进数学,努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只有在这种开放的数学课堂中,學生切身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自主探究的意识才能得到有效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火花才能在学习中得到迸发,创新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3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