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精神性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表现与应对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对于现行社会而言,教育从业者和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中学生的学习成绩问题,往往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从而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出现,为了抑制这种不良社会现象的继续涌现,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希望引起教育从业者和家长的共鸣。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中学生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然而大多数的学校及家长在这个时期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课业成绩,从而忽视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于现行社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而言是很令人堪忧的,一方面学生不会自己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引导力度有所欠缺,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中学生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健康维持正常水平是可控的,通过一些社会现象的表现,笔者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情绪问题
  中学生对比小学生而言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较成人而言是尚不健全的,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的阶段,在情绪的把控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些学生会因为一些小问题情绪变换极为快速,在网络“丧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呈现出低落和沮丧,没有情绪的控制能力,例如:在学校因为一些课业情况与老师大吵大闹、与同学间的沟通不到位大打出手、在家里为所欲为,家中“小霸王”角色凸显、优等生的强迫症和焦虑症等,这些情况都告诉我们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势在必行,然而现实却是家长和学校更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问题,以成绩划分好坏,这也引发很多中学生心理压力巨大,精神紧张并且焦虑,从而无处宣泄,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1.2情感问题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性和情感的认识较为懵懂,没有正确的引导,极易引发性冲动,在感情发面存在误区,早恋、性冲动、性取向问题等极易爆发,这一切引发的后果也是很严重。
  1.3人际交往问题
  针对笔者所在班级而言,优等生较多,普遍存在学生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因为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学生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忽视了与同学之间和老师之间必要的交流,在交流中存在阻碍,很大一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性格孤僻,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足够了,其余的一概不重要,存在社交恐惧,这一切势必影响中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
  1.4学习问题
  笔者所在的班级学生的成绩普遍都比较好,但大部分学生因为过于追求学习成绩的优异,搞的自己精神紧张,压力巨大,焦虑、强迫症凸显,完全不懂得自我调节,会因为一次小考试的失利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从而影响后面的学习,让自己处于焦虑中不可自拔,短时间内无法振奋自己,使自己一直处于低谷状态。
  2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的原因
  2.1自身原因
  中学生的心智尚不健全,中学生又缺乏一定的正确引导,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疑惑时又不能很正确的意识到可向家长或者老师进行求助,从而使得自身心理問题越来越严重。在接受外来信息传播时,自己不能正确进行识别,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让心理和生理发育存在一定问题,这一切都是由于中学生自身个体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2.2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孩子极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可以对孩子产生好的积极的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孟母三迁”就说明了人们很早就开始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很多家庭中父母离婚、父母一味只顾着挣钱而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会呈现出自卑、自私、贪婪、愤恨、嫉妒等情况,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不加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并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
  2.3学校原因
  学校对于学生而言是第二课堂,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中学生在校内除了渴望同学间的关爱以外,对于老师的关爱也是极其需要的,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在校园内很注重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或者是仅关心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略学习较差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让学生有明显的的心理落差,造成学生的自卑、自闭、孤僻等问题,以至于这些情况影响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又不及时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使得自身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2.4社会原因
  现行社会是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消息传播极速,中学生在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健全的情况对负面信息无法区分,让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冲击,呈现出个体矛盾,思想被颠覆,无法辨识的信息不断冲击学生,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久而久之,让人生观和价值观崩塌,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的社会现象出现,例如:13岁少年锤杀双亲、“吃鸡”少年跳楼、“鲁山”少年枪击案等,这些都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
  3精神性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精神性是一种个体追求意义的倾向,通过赋予个体力量使个体在内在的自我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超越个人的关系等相近领域产生领悟和感知,由此使个体形成( 与他人的) 连接。精神的超越性建立于日常的实践活动,它使个体对内达到更深的内在精神层次,对外则深刻理解他人及其拥有信仰。关于个体精神性的新的发展观点,则是基于个体的性格特点、认知和情感发展,以及对生活经历、事件和各类问题的阐释。精神性能赋予生活中发生的变故和危及生命的事件以特殊的意义,并影响个体对事件的反应。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学校和教师更多倾向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重视孩子的成绩好坏与否,而从根本上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而精神性教育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通过一定的研究表明精神性越高心理健康的程度就越高,所以站在精神性视野下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关注精神性,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4站在精神性视野下,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4.1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转变观念,要真真实实的落实“素质教育”,基于精神性教育引导学生,教师在进行引导时需要不断的充实自我,多加研读心理学有关书籍,对精神性教育深刻认识,校内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并在课余时间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还要将心理学融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重方式和方法,不可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请心理医生进行介入,要因材施教,切记不要将学习成绩当做评论学生的唯一标准,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不要一味磨棱角,这样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深入的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个体的不同进行进行培养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才是最为重要的。
  学校与家长之间也需要保持紧密的配合,每个月都要进行交流互动,学校应将学生近期的表现告诉家长,家长将学生的问题汇报给学校,让学校和家长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疑惑,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并有效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4.2家庭方面
  家长一味的依赖学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可行的,毕竟家庭才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生更加依赖的是家长,情绪宣泄的首要人选也是家长,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多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如果有任何异常情况要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家长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学学习,这样有利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如遇到异常情况,也可及时进行判断,判断是需要家长自己进行引导还是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进行疏导。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家长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味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会引发大麻烦,家长要尽量营造出轻松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感到幸福,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有利的。
  4.3社会方面
  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爆炸,负面消息轮番上阵,无任何正规筛选的信息扑面而来,让学生自顾不暇,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需要全社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以重视才能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多传递正能量,多拍摄正能量影视作品,加强监管,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医院可开设疏导学生心理状况的心灵驿站,亦或是与学校配合每周、每月进行心理学授课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如不能进行自我疏导,能及时向教师或者心理学医生进行求助,只有这样全社会联动起来,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5结论
  基于精神性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更具有科学性、体系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仅仅依赖于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的融入是极为重要的,要告诉学生首先应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調节,在出现自我调节不能的情况下,要及时向学校、家长、心理医生进行求助,不要让心理健康问题潜藏的太久,一旦潜藏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好的,所以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问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才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刘于雅.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表现与应对措施探讨[D].2018.
  [2] 肖静芬.湖南地区中学生社会支持/应付方式与主管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 Shelley-Rae Pehler&Martha Craft-Rosenberg.Longin: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Spirituality in Adolescents with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J].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09,24(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3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