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模具专业教学方向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的生产特征及发展趋势以及该背景对专业技能型人才新的能力要求,并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了模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以期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2025”;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096-02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的生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计划。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将充分利用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并以大数据、网络和云计算为依托,通过智能感知、分析、预测、优化、协同等技术手段,使制造过程中的计算、通信和控制三者有机融合协作,从而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努力使传统制造向现代智能制造转化。传统制造与智能制造存在本质的区别:首先从技术上看,传统制造是对物质的处理,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是基于经验的制造,智能制造是同时对物质和知识的处理,是基于科学的制造。其次从企业运作上看,传统制造业是成本中心,通过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形成竞争力,智能制造是利润中心,通过客户化定制提升客户满意度,获取最大利润。最后从最终用户上看,传统制造企业提供的是具体产品和有限的担保,而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服务,客户从购买产品转变为购买服务。智能制造不仅是技术的变革,还是生产模式、商务模式、经济体系、生活方式的变化变革。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逐渐显现出从物理到信息、从群体到个体、软性制造、互联制造等特征及发展趋势。(1)“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传统制造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未来制造业的产品将转变为模塊化单元,将标准零部件划分为若干单元,然后进行组装成为产品。单元化生产方式基于系统化设计,生产的基础是对物理意义上标准零部件的信息化,因此,从物理到信息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特征。(2)未来的制造业,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定制化设计及生产,同一模式的大批量生产加工将被柔性化的、个性化的服务取代,因此,从规模化的群体走向定制化的个体也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生产发展特征。(3)未来制造业中,硬件的生产加工不再是唯一产品,产品产生的服务或策划方案将成为“软”性产品,并且软件将在制造业中发挥主导作用,未来制造业将呈现“软性制造”特征。(4)未来制造业,生产的定制化、个性化、绿色化、高效化将要求企业必须具有配套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资源配置,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保证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所以“互联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又一特征。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专业技能型人才新的能力要求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未来制造业从物理到信息、从群体到个体、软性制造、互联制造等生产特征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一)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工厂由传统制造模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客户定制新产品的生产模式,在这样的智能工厂里,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完成简单操作,而是成为产品的设计者或是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所以一线技能型人才将面对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的生产线,需要具备面对复杂生产环境的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跨学科学习能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进一步向制造技术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全球化迈进,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这要求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大数据、网络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所以跨学科学习能力是新一代专业人才必需的能力。
(三)智能网络化的高度理解与运用能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的变革,不仅需要大量业务熟练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求从业人员对智能网络化具有高度理解能力,并在实际生产中运用,这是实现制造领域向智能化生产转变的推动力。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一)人才培养方向的重新定位
以往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面向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冲塑压工艺编制及生产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是传统模具设计、模具开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产品造型等。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生产模式和市场人才需求发生变革,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以我学院为例,在模具设计、制造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宽度,增设工业产品设计方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能够满足工业产品外观创新、产品结构设计、模具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生产与管理等工作需要,熟练掌握产品外观创新、产品结构设计、产品逆向与成型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管理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工业设计师、模具设计师等职业技能资质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方向的重新定位,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主要面向工业产品研制行业与产业链,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产品逆向与材料成型工艺、增材制造、模具管理等工作。专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以服务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为宗旨,推动了物联网、信息技术化、制造工业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满足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对专业技能型人才新的能力要求。 (二)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要求模具专业技能人才不仅要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了解行业的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同时要具备信息物理生产系统的知识背景和创新思维,以适应智能生产模式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我校重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基础学习领域增设了网络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课程,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学生对智能网络化的理解能力并锻炼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
在专业学习领域,考虑模具专业方向的调整,增设了产品外观设计、产品检测与逆向工程、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课程,加大设计环节课程比重,同时考虑模具专业产业链的延伸性,增设模具材料检验、模具产品检测、机械检测技术等课程,增强学生就业面的广泛度。
在专业实训学习领域,适应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增设机械人操作实训、模具制造工实训及鉴定、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实训、数控机床产品设计实训、汽车产品设计实训等课程,加强学生面对实际生产过程的体验,锻炼学生面对智能生产流程时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革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专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的知识讲授、理解、记忆的教学方法,或单向操作演示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快速高效的学习模式。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需求,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须变革。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组织方式要向开放化、远程化、在线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采取基于互联网交互平台的个性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及分散合作学习形式。同时教学手段与方法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具体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导向式教学,让学习者体验咨询、策划、实施、评价、完善的工作过程,进而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四、总结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正在面临产业的升级调整,正在向智能化生产模式转变。专业技能型人才是这场工业改革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中国制造”的各大领域,各个高校和社会教育群体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期培养出适应智能生产模式的技能技术人才,从而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师慧丽,张文娟.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7(1):90-94.
[2]肖志余.高职院校“说专业”浅析: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模具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52-254.
[3]唐虞.效率视角下创新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4]李辰昱.造船企业智能制造技術应用规划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6.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