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一般性变异和进化机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生物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激起生理活性运动从而带来生命力,而生理活性与生命力在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下相互交融是生物体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的应答。因此,生物体在环境因素的不断影响和应答过程中,逐渐促进了生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完成一般性变异的机制。生物在长期的进化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知和记忆是生物资源创新发展的可靠资源。
  [关    键   词]  生物进化;变异机制;正常环境;生理活性;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  Q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90-02
   生物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会有效实现生命力与生理活性的有效融合,并在逐渐获取意识和认知能力过程中会产生一般性变异。在正常环境下生物受自然力影响,会出现多种生态类型,目的是为了生存而完善自我物质结构。同时,动物和植物会因为环境条件的转变,生理活动与生命力不断做出应答,在变异条件和机制下完成生存与进化。本文主要论述了环境与生物体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进行一般性变异机制。
   一、生物一般性变异和进化机制
   (一)环境中生物产生的反应
   地球自生命诞生起,环境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环境转变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发展,生物会对不利的环境变化作出应答反应,并克服异常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变化称为异常环境或异常因素。生物交配后,如果遇到不利于生存环境因素刺激,就会对异常因素作出应对反应,而产生的应答信息会融入生物的细胞中,对生物的下一代留下反应记忆。自然中的一些因素虽然经常性发生变化,但是生物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这些因素。例如,我们常见的昼夜交替等被我们称为正常因素的现象。对于正常因素和异常因素,生物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在正常因素的刺激下会作出一种顺应性的反应,而对于异常性因素,生物的反应则是一种对抗性反应。
   (二)生物反应过程产生变异
   生物对于异常因素反应是一种对抗反应,进而会在异常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突变。例如,人们在接种疫苗之后,就会对某种病原体产生抗性反应,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的现象,甚至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还会出现身体发烧等现象,进而导致其身体内出现对抗体,使免疫系统出现变化。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逐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每年出生的先天性残疾婴儿的比例仍然较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对异常因素会产生对抗性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环境中,有很多因素不能引起对抗性反应突变,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使生物产生变异,这就是我们大家经常所说的一般性变异因素。一般性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强烈,因此绝大多数生物在这一环境下只会逐步地产生顺应性,经过长时间演变,这种变化才会凸显。例如,区域环境对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强度并不是非常大,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凸显出来。
   (三)信息在变异中的作用及生物间的交流
   不利于生物实现自身生存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信息来实现对生物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生物体会产生对抗性反应,通过这种对抗经验得到自身的应对信息。如果获得的对应信息能够迅速地与精细胞或者是卵细胞融合,那么就很有可能影响下一代,进而成为突变的记忆。如果没有信息的作用,这种影响是不可能产生的,也不可能发生突变,这一结论通过很多免疫实验都可以得到证实。生命体只有一个精子才可以通过卵细胞膜,因此物质性的对抗反应是难以通过卵细胞来实现作用。除此之外,顺应性方案产生的变异也同样要通过信息作用来实现。近些年来尝试在同一间温室内进行免疫实验,开始时尝试用两种作物,两种病害来进行实验,但结果非常不理想,随后尝试在同一间温室做同一种病害的实验,结果却非常成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会发生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促进变异。
   二、生物生理活性功能
   (一)生物体与环境的沟通
   生物通过生理物质不断地影响、不断地活动形成的生理物质,又被我们称为生理活性。全球各区域差异较大,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分为若干个区域,甚至若干个种族,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怎样划分,身體结构和器官结构都大致相同。这充分体现出了人们生理活性功能的相似性,由此可见,我们只要对人类的一般性变异进行充分的论证,所得出来的结论就可以代表其他生物。不论是人类的血液流动、肠胃蠕动或是人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行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一方面,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来实现自身生理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其他器官的配合,实现人体整体结构功能的发挥,这种现象被我们称为生理活性功能的双重性。近年来科学家对这种双重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极大地帮助我们对慢性疾病进行治疗。从中医角度来看,健康人体器官生理功能发挥都有阴阳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能够确保人体在稳定的环境下实现正常运转,但一旦某一部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则该部位的生理活性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进而对其他部位的生理活性属性产生影响,扰乱人体结构的平衡。生理活性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先由强转弱,再由弱转强,进而达到协调生理功能间相互补偿的作用,促进机体的平衡。
   (二)生理活性应答环境下生命力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宽广的大国,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虽然,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不影响生物体物质性结构的构成机制,但它却巧妙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地势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气候区,再加上昼夜交替和四季轮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生物的生理活性运动,生理活性则反过来去影响环境,如此反复就形成了生物之间最基本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的发展。可以说环境对生理活性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它是通过对人们精神世界的间接影响来影响生理活性,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生命力。    (三)生理活性应答环境下生物灵魂的造就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会发现,生命力偕同生理活性造就了生物的灵魂,这种变化在短期内并不明显,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变化非常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理活性对环境的影响应答是反复的,也是无穷尽的。生命力偕同生理活性曲折上升,进而实现应答功能的增长。在应答反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记忆和认知,而认知的累加自然而然地形成个体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关切和取向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理活性和生命力逐步转化为灵魂的功能体,而生物一旦有了灵魂,它的适应性也就相应地产生并开始逐步地改善自身的身体结构,实现灵魂的提升。灵魂的提升,自然而然的又会反作用于生物体,这种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会在潜移默化间提升生物的一般性变异功能。这是生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逐步发展的必然走向。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抑或是植物都是存在精神世界和灵魂的。如果生物没有了灵魂,那么就不会产生关系,更不会出现取向意识,没有取向意识的生物,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四)突变与一般性变异表现的差别配合
   高等生物只有通过实现两性器官的交配才能够产生突变。在两性细胞融合过程中产生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因素就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使得生物体产生对抗性反应,进一步释放出相应的应对信息,而信息之间的结合为子孙后代留下能够在不利环境因素中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记忆。通过无数次的对抗,无数次的突变进而造就了生物体物质性质构成。通常情况下,一般性变异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并不需要特殊条件。在短期内对生物进行观察我们很难发现它的变化,但如果长时间的调查,我们就会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变化。可见一般性变异因素所引起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突变与一般性变异截然不同,突变在变异的条件和机制上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但是它又和一般性变异相互配合。生物形态发展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关切和取向意识。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自然力又被我们称为生命力。
   (五)生物生命力的适应性
   动物和植物之所以会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物体以对抗性的方式来实现对不利生存因素的应答反应,进而产生一定的应对信息,然后通过两性细胞融合,将这种对应信息融合后传给下一代。一般性变异是适应生活环境,实现自身发展的。在一般性变异活动中,生理活性的阴阳消长有利于实现生命力的提升,然而对两性细胞融合产生的影响并非都通过上述模式来实现。例如,父母良好的精神状态就可以不通过对抗性的反应而实现对两性细胞融合的影响。通过上述內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物生命力无处不在,而且在随时随地地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生物在环境的变动中会逐渐产生一般性变异。生物在生存中都会受到环境自然力的影响从而作出应答反应,促使生理活性产生关切和取向意识,在变异条件和机制的影响下,生物会不断完善物质结构,进而在一般性变异的机制下实现生存与进化。
   参考文献:
   [1]谢平,吴子怡,赵江艳.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的基因途径Ⅰ:水文基因遗传变异和进化原理[J].应用生态学报,2016(6).
   [2]王海微,韩云飞,朱琳.水稻超亲变异系和品种间基因序列比较及其性状变异机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8,33(5):29-39.
   [3]陈晓,李丽,葛雷.羊口疮病毒上海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保护性抗原基因遗传进化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8(4).
   [4]倪娟平,程赛赛,高梅香.丰林典型阔叶红松林地表鞘翅目成虫空间异质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J].生物多样性,2018(7).
   [5]李自强,黄宇虹,王保和.FDA,EMA和CFDA关于高变异性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南比较[J].中国新药杂志,2017(1):7-13.
   [6]许宝山.颅颌面发育缺陷和肿瘤基因组RibosomalDNA拷贝数变异的分子机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7(4).
   [7]张祎,孙凯.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YM株衣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中国分离株的遗传变异分析[J].饲料博览,2017(4):24-29.
   [8]毛建丰,马永鹏,周仁超.结合系统发育与群体遗传学分析检验杂交是否存在的技术策略[J].生物多样性,2017(6).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