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与深入,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教学途径提高中职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综合性人才。数学作为中职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由于中职教学的特殊性,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策略,希望对广大中职教师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有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038-02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专业技术能力和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这就需要中职院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教师应转变以往单纯的职业数学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中职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人才具有专业的知识基础,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然而当前中职数学教学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中职生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就业后续发展比较乏力,导致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受到直接影响。基于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尽可能使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前教育形势下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中职生和普高生相比较而言,他们的知识基础较弱,加上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为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技能。中职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专业和技能的契合度,在提高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三)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种数学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数学学科在中职教育中可持續发展的重要要求。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对数学学科的重视度不够,严重阻碍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专业及数学学科特点,将其有效融合在一起,促进数学成为学生综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在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要目标,很少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到一起,但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考查。因此,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现代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很难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直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难以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数学在中职教学中属于重要的课程之一,当前的教学现状不是很乐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中职教学主要是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以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实施课程教学,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落到实处,从而为中职生日后从事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就业为导向,弱化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点,跳出数学定理及概念的推理过程,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化,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以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学生的生活情况进行教学,进而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中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将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转变以往以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的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对生活及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二)突出中职特色,贴近中职就业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应突出中职特色,贴近中职生的就业需求,在制定数学课堂教学计划时,应和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有所差别,简化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中职数学课程特色,不要过于重视分数,否则会弱化中职专业学习的本质目的。尤其对中职生而言,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为学生日后在工作中顺利发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不管学生学习的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职位,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将来有更好的就业与发展。 例如,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应强化学生在“数据表格信息处理”“逻辑代数”等方面的学习,旨在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再比如,在财经类专业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应强化学生在“数列”和“函数”等方面的学习。在现代职业环境下,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数学课程本身就担任着重要的德育功能。为此,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具备更加完善的基本素质。
(三)改革教学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数学教学中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难投入学习中,导致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很难满足现代教育形势下就业岗位的需求,为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中职数学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在师生关系处理上还需要注意平等对待学生,多给予学生关心与照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过多的压力。在中职数学中,师生互动是一种双向的关系,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针对性地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应用技巧,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可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知识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教学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手工教具来展示,或者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来,而这样的方式很难表述,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然而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将其直观地呈现到学生面前,并且也可通过呈现生活中看日出等情境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数学知识的复杂性,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多媒体即可完成这一操作,不仅为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良好基础。再者,多媒体是集网络技术、人工技术和仿真技术等于一体的高科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完美融合到一起,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数学教学体系
由于现在中职数学教材上的知识与学生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有所脱节,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完善中职数学教学体系,以此促进学生可以多方面综合发展。
例如,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而言,先学习集合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然后学习函数,在学生了解函数的基础上学习重要的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尤其是要重点讲解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再比如机电专业,对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此,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奠定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知识的技能。
总而言之,数学是中职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数学已经从原来的主要学科地位转变成了辅助专业课程的基础文化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该如何让中职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坚强的信念,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尽心尽责。
参考文献:
[1]陈静玲.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51.
[2]盛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8,9(8):124-125.
[3]陈相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职业,2017(36):37-38.
[4]王永梅.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7):82.
编輯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