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飘飞 如诗如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之一,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
例如,“夜來风雨声”“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雨”描绘的是自然风景;“寒雨连江夜入吴”“渭城朝雨浥轻尘”中的“雨”表现的是离别场面的环境与气氛;“多少楼台烟雨中”“身世浮沉雨打萍”把世事人事的变幻与自然界的风雨相结合;“斜风细雨不须归”“夜阑卧听风吹雨”用“雨”寄托对生活、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沾衣欲湿杏花雨”则表达了愉悦、宁静、闲适的情感。
1.希望之雨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诗人以“润如酥”来形容初春小雨的细滑润泽,又以“近却无”描画出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谓摄早春之魂。读之,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春夜喜雨
◎[唐]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并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来了。它的确很“好”。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好”,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滋润万物的。这不仅道出了积存于人们心中雨的原始意象,也是对春雨的应时之需、及时而降之喜的艺术概括。这春雨,是好雨,是及时雨,它知人意,体人心,令人不得不喜。
2.悲愁之雨
雨霖铃
◎[宋]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的寒凉会带给人萧瑟的感觉,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秋天叶离树,花离枝,秋雨中也常有离别的故事,愁是离人心上秋。
词人一开头便融情入景,渲染气氛,秋季,暮色,骤雨寒蝉,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一问一答,用“巴山夜雨涨秋池”作答,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诗人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此时思归之切,不言而喻。“却话巴山夜雨时”,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而喻。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3.人生之雨
定风波
◎[宋]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可以摧花折枝,词人便以雨来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宽阔的胸襟: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泰然自若地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虞美人
◎[宋]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词人不复年少时的轻狂,饱尝人生百味后听雨的心情也随之改变。“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雨再也不能引起词人过多的情绪起伏,就像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平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