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冬小麦干热风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利用鹤壁淇县 1967—2016 年5月21日-6月5日的气象资料,根据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QX/T82-2007)标准调查在该时段发生的干热风日数、干热风天气过程以及干热风年型。结果表明,鹤壁小麦干热风多以轻干热风为主;小麦干热风日数随着年代变化具有阶段性,20 世纪60年代末到 70 年代,干热风日数偏多,80年代偏少,从2000年后又有增多的趋势。防御干热风主要可通过防和抗2个途径来减轻或消除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其中更主要的措施是防。
关键词 干热风;规律;防御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2-060-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24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between May 21 and June 5 from 1967 to 2016 in qi county, hebi city of Henan province. Using the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standards of “Disaster grade of dry?hot wind for wheat” published by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o survey the dry?hot wind days, the dry?hot wind weather process and dry?hot wind year type in the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y?hot wind was mainly light dry?hot air in the city. The number of dry?hot air days of wheat is inter?annual variable. In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 the dry?hot days increased, in the 1980s the dry?hot days decreased, and in the 2000s the trend was increased. The mainly measures are to protect against and defend dry?hot air to reduce and prevent the effects of dry?hot wind on wheat, while the more important measure is prevention.
Key words Hot?dry wind; Regular; Defensive
鹤壁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主要栽培植物为粮食作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小麦干热风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据统计,鹤壁市的干热风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正值小麦灌浆时期,天气干燥异常,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麦子粒皮厚、腹沟深而秕瘦,植株黄枯或青枯死亡。小麦受害后,造成产量降低同时对小麦品质也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近50年来小麦干热风的发生规律,对探讨小麦干热风防御对策,提高小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干热风研究中,国内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赵俊芳等[1]研究了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陈怀亮等[2]研究了河南省小麦干热风发生规律分析。但在研究鹤壁地区干热风发生规律及防御方面,国内鲜有报道。根据小麦干热风指标系统,利用统计学方法对1967—2016年鹤壁市的资料进行普查,分析出不同强度的干热风日的年际变化、干热风年型出现情况,旨在为填补鹤壁市干热风研究的空白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有关资料研究,干热风对小麦影响的主要时段一般为小麦开花后20 d至成熟期,文中选用淇县1967—2016年5月21日至6月5日50年气象观测资料。
1.2 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制定及分析方法
根据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QX/T82-2007)标准(表1)对鹤壁近 50 年气象资料进行普查、统计,分析出该区小麦干热风发生规律,并提出防御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热风日年际变化
从1967—2016年鹤壁50年历史资料中,普查出120个干热风日,平均每年2 d。其中,轻干热风日为70 d,平均每年约1.4 d;重干热风日为32 d,平均每年约0.6 d。从历年干热风日变化曲线(图1)上可看出,出现7 d以上的干热风日数有4年,占总年份的8%;出现3~6 d的有17年,占34%;出现1~2 d的有19年,占38%;未出现干热风的有10年,占20%。干热风日最多的年份发生在1971年出现9个干热风日。由图1可以看出,干热风以每10年0.4 d的趋势下降,总体趋势是20世纪6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000年后有回升的趋势。
2.2 不同类型干热风发生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高温低湿型干热风日50年共发生95次,平均每年1.9次;雨后青枯型干热风日50年共发生25次,平均2年一遇,两者并存共发生7次,平均10年一遇。
2.3 干热风过程和年型出现频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轻干热风过程为21次,平均2年发生1次,重干热风过程10次,平均5年發生1次;轻干热风年型共出现8年,占总年份的16%,重干热风年型共出现3年,占总年份的6%。 2.4 干热风出现时间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轻、重干热风最多发生在6月1—5日分别为29、17 d,雨后青枯型干热风多发生于5月26—31日,为11 d。
3 干热风气象条件分析
由图2可知,1967—2016年5月21至6月5日期间日最高气温每10年0.2℃的趋势下降;风速每10年0.3 m/s趋势减少;总降水量每10年0.5 mm的趋势增加;14:00湿度每10年0.3%的趋势增加,与降水同呈增加趋势。同时发现总降水量偏多,相对湿度偏大,干热风则轻,与干热风日呈反相关关系。同时也反应出灌好麦黄水是减轻干热风的有效措施。
由表4、5可知,1967—2016年5月21至6月5日期间在日最高气温达到32℃情况下,由于湿度原因未达到干热风标准的有116 d,由于风速未达到干热风标准的有54 d,风、湿同未达标的有29 d,由此可以看出,在温度达到干热风标准的条件下,由于湿度和风速未达到干热风标准的占58%;因此在进行干热风预报时要充分考虑14:00相对湿度和风力。
4 小麦干热风害的预防措施
4.1 选用抗性品种
在干热风害经常出现的麦区,应注意选用抗旱、耐干热风的早熟丰产品种,适时早播,促苗早发早熟,避开干热风的危害。
4.2 抗旱剂拌种
每公顷麦田用抗旱剂1号750 g溶于15.0~22.5 kg水中拌187.5 kg麦种;也可用万家宝450 g加水45 kg拌300 kg麦种,拌匀后晾干播种。
4.3 适时合理灌溉
通过灌溉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可以预防或减轻干热风危害。薄地和砂土地应尽量避免在大风和降雨天气来临前和中午烈日下浇灌。试验表明,麦田后期灌溉1次水,地表温度可以降低4℃左右,小麦株间湿度可增大4%~5%。如此,灌1次浆水或麦黄水,即使有重干热风出现,也能显著抑制其危害。首先,应适时浇足灌浆水。灌浆水一般在小麦灌浆初期(麦收前2~3周左右)浇灌。如小麦生长前期遇到干旱少雨天气,则应早浇灌浆水。其次,酌情浇好麦黄水。对肥力较好,水分充足的麦田,浇麦黄水易引起减产。因此,该类麦田只要在小麦灌浆期没下透雨,就应在小雨后浇足水分,以免再浇麦黄水。对保墒能力差的地块,当土壤缺水时,可在小麦收获前8~10 d浇1次麦黄水。根据气象预报,如果浇后2~3 d内,可能有5级以上大风时,则不可再浇水。
4.4 合理施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施肥不仅能保证供给植株所需养分,对改良土壤结构、蓄水保墒、抗旱防御干热风也起着很大作用。
4.5 叶面喷肥
在干热风来临之前,或小麦生育后期向叶面喷施化学制剂,调节小麦新陈代谢的能力,增强株体活力,达到抗灾的目的。可供选用的制剂有:草木灰、抗旱剂1号、阿司匹林、磷酸二氢钾、氯化钙、硼肥、锌肥等。这些制剂大多能提高小麦抗旱或抗干热风的能力,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灌浆速度和籽粒饱满度,或使小麦叶片气孔处于关闭状态,减少植株蒸腾失水量,从而减轻干热风的损失。但要注意不同药剂施用的时间不同,某些药剂之间不能混合使用。
5 小结
(1)鹤壁近50年小麦干热风变化趋势以每10年0.4 d的趋势下降,干热风以轻度干热风为主;小麦干热风日数随着年代变化具有阶段性: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干热风日数偏多,20世纪80—90年代偏少,从2000年后又有增多的趋势。
(2)高温低湿型干热风日50年共发生95次,平均每年1.9次;雨后青枯型干热风日50年共发生25次,平均两年一遇,同日并存的共发生7次,平均十年一遇。
(3)轻干熱风过程为21次,平均2年发生一次,重干热风过程10次,平均5年发生1次;轻干热风年型共出现8年,占总年份的16%,重干热风年型共出现3年,占总年份的6%。
(4)轻、重干热风最多发生在6月1—5日分别为29 d、17 d,雨后青枯型干热风多发生于5月26—31日,为11 d。
(5)在温度达到干热风标准的条件下,14:00相对湿度和风速对干热风标准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干热风预报时要充分考虑14:00相对湿度和风力。
(6)降水量偏大,干热风则轻。降水量与干热风日数呈反相关,反应出浇好麦黄水,提高田间湿度,可有效减轻干热风的影响。
(7)主要通过防和抗2个途径来减轻或消除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其中更重要的措施是预防。
参考文献
[1] 陈怀亮,邹春辉,付祥建,等.河南省小麦干热风发生规律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1):59-64.
[2] 赵俊芳,赵艳霞,郭建平,等.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2815-2825.
[3] 北方小麦干热风科研协作组.小麦干热风[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4] 武万里,韩世涛.气候变暖对宁夏小麦干热风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07(1):64-66.
[5] 邓振镛,张强,倾继祖,等.气候暖干化对中国北方干热风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9,31(4):664-671.
责任编辑:刘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0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