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表现为苗枯、穗腐等症状,常造成小麦的减产、品质降低,严重者减产幅度超过50%。该文结合寿县小麦生产实际,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发病条件、症状、传播途径等,并提出了其综合防控措施,为寿县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症状;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9-0075-2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高产稳产对于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寿县为亚热带北缘季风型湿润气候,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4.8℃左右,年降水量约900mm,光热资源丰富,比较适合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动实施,寿县农业种植大户、农业专业组织等不断涌现,小麦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目前寿县小麦多种植的是稻茬麦,由于气候、前茬收获时间、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播种时间偏迟,导致小麦赤霉病呈重发态势,已逐渐发展为寿县地区小麦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之一,给当地的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為了抓好寿县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降低其造成的减产以及降低品质方面的损失,本文结合近些年来寿县小麦赤霉病的实际发生情况,对其发生的规律、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简要总结,旨在为寿县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发生规律及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多种镰刀菌,是小麦生产中常发的重大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小麦生产中均可发生,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生程度最重,一般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5%以上。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主要受到田间赤霉病菌源的数量、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空气湿度、温度等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近些年来,寿县小麦田间的菌源基数较大,加之小麦进入抽穗到乳熟这段时间遇到连续降水,空气中的湿度过大,为赤霉病病原菌孢子的蔓延侵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种高温、高湿条件持续时间越长,赤霉病发生的程度就越重[2]。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一般以菌丝体残留于田间的作物秸秆上越冬,在第2年春季温度超过7℃、土壤中水分含量超过50%时形成子囊壳,温度在12℃以上时形成子囊孢子,遇到连续降水的气候或者空气中湿度过大时,子囊孢子成熟,对麦穗产生侵染,造成危害。一般熟期晚、颖壳厚、对肥料耐受程度低的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的程度相对较重;田间病源基数大、地势低洼、排灌条件差、土壤过于黏重、氮肥用量过多、栽植密度过大的小麦田间发生赤霉病程度重。小麦各生长阶段受到赤霉病感染的情况有所差异,一般最敏感的时间为扬花期,此阶段内如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则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
  2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产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常造成小麦苗腐、穗腐、秆腐、茎基腐等,其中以穗腐危害最重。小麦扬花期时发生穗腐后,首先在麦颖、小穗上产生褐色病斑,呈水渍状,之后病情逐渐扩大到整个发病的小穗上,使小穗表现出枯黄状态[2];当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发病部位产生1层霉层(胶状,粉红色);病情发展的后期,病斑上密集分布1层小颗粒(蓝黑色,病菌子囊壳),手摸有凸起感却无法抹除。苗腐一般由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或者种子携带的病菌侵染造成,首先表现为芽的颜色变为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小麦根冠开始腐烂,发病程度轻的小麦植株长势黄瘦,发病程度重的导致小麦植株死亡。茎基腐在小麦播种出苗后到成熟均可发生,导致基部组织颜色逐渐转为褐色,最终腐烂死亡。秆腐一般在小麦穗部下的第1~2节处发生,初发时叶鞘褪绿,出现病斑(水渍状),然后病斑颜色逐渐转为红褐色,呈不规则状。
  3 传播途径
  稻麦两作区,小麦赤霉病的病残体除了可以在病残体上越夏以外,还可以在水稻等农作物的秸秆中越冬,第2年温度上升后逐渐侵染麦苗产生危害。病原的子囊孢子在小麦正处于扬花时成熟,其可以通过空气流动、雨水等传播到小麦上,先营腐生生活,然后对小穗产生侵染,几天后出现1层霉层(粉色)。穗腐产生的分生孢子不会对本田内的植株产生较重程度的侵染,一般可造成附近小麦田的发病[3]。
  4 综合防控措施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农业病虫害植保工作中,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方案,尽量将小麦赤霉病降低在安全范围内,以提高小麦的产量,确保其品质安全。
  4.1 农业防治
  4.1.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癌症”,严重威胁到小麦生产的安全,因此重在预防。要从根本上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结合寿县地区的气候特点,寿县中北部地区适宜选择淮麦29、连麦2号、西农979、泛麦5号、淮麦22等半冬性品种或轮选22、淮麦30、新麦21等弱春性品种,南部地区适宜选择南农0686、苏麦188、扬麦21、苏麦9号、皖垦076、扬辐麦5号、皖麦606、扬麦20、宁麦18、扬麦23、宁麦24等春性品种。
  4.1.2 种子处理 大面积推广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拌种或者包衣的药剂可选择咯菌腈、苯醚甲环唑、苯醚·咯·噻虫等,在减少其受到病原菌侵染的同时,还可对地下害虫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4.1.3 机械深翻 对土壤深翻20cm以上,将作物秸秆掩埋在20cm以下的土层中,并加入腐熟剂,促使秸秆快速腐烂,创造不利于土壤中病原菌、虫害的生存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4];采取机械条播,提前挖好沟渠。
  4.1.4 健身栽培 适期播种,适墒播种或造墒播种;适量播种,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密度;科学施肥管水,培育出长势健壮的小麦苗,提高自身对赤霉病等病原的抵抗能力。   4.1.5 加强监测预警 对天气、赤霉病的发生消长和防控动态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将预警信息发布到基层,为农户开展赤霉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4.2 药剂防治 采取统防统治的方式,通过专业化服务大力推进全程承包防治、代防代治等。适期用药,采取二次预防的方法:在小麦齐穗到扬花期防治1次,之后7d再防治1次;如果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降水条件,则还需要再喷药1次。药剂可选择戊唑醇、氰烯菌等,剂型尽量选择耐雨水冲刷的胶悬剂、超微粉等,各种不同类型或者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时间,提高防治的效果。施藥要严格把关,用药量、对水量均要充足,且对准麦穗喷施,确保防治的效果。施药的器械可选择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热力烟雾机、智能植保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以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提高防治的效果。
  5 几点建议
  5.1 加强组织领导 将赤霉病防控的责任落实到位,严格按照防控的要求执行,不断规范赤霉病防控的相关流程,确保防控措施充分落实、见到成效。植保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气象、宣传、科技等)加强沟通,积极协作,形成病害防控的合力。对于县级农技推广部门来说,要结合当地赤霉病发生趋势科学制定防控方案,并确保防控方案落实到位,进村入户到田。
  5.2 加大投入 整合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补贴、小麦“一喷三防”补助等各种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治所需的投入。
  5.3 强化宣传力度 通过与电视台、广播等的协调,在多个重要时段内,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信息加大宣传,采取字幕滚动、广播通知、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面的普及宣传;此外,还可利用科技明白纸、现场宣传、手机短信、微信、QQ等方式,将赤霉病发生的信息以及防控技术第一时间传递到各种防治组织、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手中。
  5.4 加强技术指导 利用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对基层农技人员、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面的培训,并安排农技人员深入到田间,指导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参考文献
  [1]路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23):25.
  [2]薛娟,武飞.滑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8,465(13):39.
  [3]贾忠清.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J].农技服务,2017(9):31-32.
  [4]杨俊杰,王玲,彭传华,等.2014年湖北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5,35(6):20.
  (责编:张宏民)作者简介:张进富(1965—),男,安徽寿县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9-03-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096.htm